暑期档最爽,是有原因的 -

来源:人气:188更新:2025-08-20 18:21:12

实话实说,2025年了,大概不会有多少影迷,会对一部新的成龙电影有什么期待。就算去看,也只是一种习惯性动作吧。都谈不上情怀,更谈不上「补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影片竟悄然成为暑期档最引人注目的佳作。观众们普遍认为,这几乎可以算得上成龙自某部作品以来的巅峰之作——至于“某部作品”,各位完全可以自行发挥,我倒是想用《我是谁》来填空。

我观看1998年电影《我是谁》的主要动因并非成龙的表演,而是因其改编自游乃海的同名作品。这部由游乃海执导的影片作为其唯一导演代表作,以独特的银河制片厂风格吸引了我的注意,这种文艺气息与短片形式的结合令我印象深刻。

《跟踪》(2007)似乎有意在导演杨子身上展现其风格,而当年的《喊山》同样展现了不俗的功力。此后杨子转向商业片创作,其作品始终保持较高的完成度。

作为对《跟踪》的回顾,《喊山》(2015)展现了另一部以角色为核心的类型化惊悚片。影片摒弃了华丽的视觉特效,聚焦于香港警务处情报科(俗称「狗仔队」)的日常运作。梁家辉饰演的反派「山哥」塑造出一个冷静果敢、手段狠辣却又暗藏致命魅力的复杂形象,其人物特质在叙事中层层递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跟踪》(2007)此次梁家辉重演反派,是升级了原片的形象,但性格主题设定,并没有变。《捕风捉影》(2025)银河映像的两个关键词,「后九七」语境和宿命感,在《跟踪》中都挺明显的。这部电影的结尾,反派出人意料的死,就是正面表现一种命运操控下,人类无能为力的宿命感。从根本上看,银河映像风格是一种源于特定历史焦虑(九七)的作者美学。充满宿命论和身份危机的主题,对于当时的香港观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但这种地域性的悲情,当要移植到庞大的泛华语市场时,并不是加几场动作戏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其主题内核,将地域性的焦虑转化为普世性的戏剧冲突。这是杨子改编成《捕风追影》时主要面临的挑战。

电影《跟踪》(2007)在商业层面实现了全面升级。尽管梁家辉依旧担任主演,但演员阵容中加入了成龙、张子枫、此沙等新面孔,同时杨子的老搭档「海润CP」王紫逸与郎月婷也现身其中。影片特别塑造了一组颇具话题性的「养子团」,其设定融合了《封神》中的质子团元素与「城寨四子」的市井气息。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动作男团组合近年来颇为流行,然而剧中角色多以面具遮面,导致辨识度不足,削弱了人物个性的展现。

影片在动作设计上进行了大幅升级,强化了枪战、追车等硬核场面的呈现。成龙标志性的「家具城打斗」与梁家辉精湛的匕首术成为视觉亮点,同时巧妙融入人工智能、黑客技术及无人机阵列等前沿科技元素,开创了警匪题材与高科技犯罪元素融合的叙事新范式。整体质感达到当前一线水准,展现出扎实的制作功力。

更重要的是核心主题的时代性重构。具体而言,这一重构包含多个层面:杨子为故事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内核。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当下,高科技监控系统的失效成为叙事的开端。这一设定不仅作为推动情节的戏剧性装置,更直接切入影片的核心命题——当算法与数据失灵时,人类的经验、直觉以及那些被视作过时的「传统技艺」是否仍保有其价值?对「人性温度」与冰冷科技之间张力的探讨,使一个简单的警匪追踪故事升华为对现代社会过度依赖技术的深刻反思,赋予作品更具现实意义的批判视角与哲学深度。

弑父与代际反叛作为核心叙事要素,在改编过程中成为关键的转折点。梁家辉饰演的反派角色突破了传统罪犯形象的桎梏,其复杂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一种扭曲的父辈羁绊。这种充满操控与恐惧的关系网络,根植于罪恶遗产的传承之中。当「弑父」这一行为既指向具象的暴力冲突,也隐喻着精神层面的挣脱时,便构成了有毒传承关系的爆发临界点。杨子通过将原作中宿命般的「命运」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父辈遗产,使「宿命感」以更具象的形式得以延续。角色对父亲的对抗,实质上是对自身命运枷锁的突围尝试。

同样地,成龙的角色犹如反派关系的一面镜子,与梁家辉的「黑暗父亲」形成鲜明对比。他承担着警局新生代导师的使命,其故事线聚焦于责任与智慧的传递,同时暗含对张子枫角色的赎罪与守护情感。影片中,张子枫在「疤痕」场景中接受的拷问设计,巧妙地将战友牺牲带来的负罪感从智斗层面过渡到情感冲击,成功突破了警匪片常见的套路设定,赋予了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该文聚焦代际关系,揭示了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年龄群体间制造了显著的经验与价值观差异。两代人既拥有各自的优势,也面临特定的局限,例如成龙与梁家辉等看似无所不能的公众人物,在面对加密数字货币等新兴事物时同样表现出认知空白。影片通过呈现传统价值的当代意义,以及过度依赖过往经验可能带来的桎梏,成功引发观众对社会变迁中代际冲突的深层共鸣。

关键是对成龙角色的设计,要符合他动作英雄的身份,但要承认他正逐渐老迈。成龙在片中饰演的黄德忠,是一位退休追踪专家,这一角色设定充满了自反性。影片的创作者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让年过古稀的成龙再去重复年轻时那种不顾一切的杂技式搏命已不现实。因此,他们构思出来一套新的动作哲学——「智斗」。这种转变在具体的动作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洗衣房一场,动作之诙谐顽皮,颇有昔日风采。但成龙的主要职能还不是格斗,而是他运用经验和智慧,在跟踪和反跟踪之际的随机应变,不停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化解敌方的反制。

回顾成龙在年龄增长这一现实议题上的叙事探索,可见其近十年创作的诸多作品往往难以给出理想答案。本片的突破性在于,它将演员的年龄特质转化为独特的戏剧资源,通过刻意强化「过时」这一角色属性,构建出富有张力的代际冲突。成龙饰演的角色始终处于与时代割裂的困境中,其经验智慧最初被年轻一代视为无用之物。这种设定使得人物的抗争不仅局限于与反派的对抗,更深层地指向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证明,从而形成极具辨识度的「弱势角色实现自我超越」的叙事结构,巧妙利用观众对演员真实年龄的认知,激发更深层的情感共鸣。

成龙上一部值得称道的作品,当属八年前的《英伦对决》。该片中他突破性地塑造了一位年迈且背负悲情的「英雄父亲」角色,相较于以往作品中常见的亲和力与温情元素,此番表演几乎摒弃了观众熟悉的成龙式魅力,转而展现出冷酷复仇者的形象,这种角色转换反而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两年后上映的《龙马精神》由杨子执导,该片以致敬成龙职业生涯及龙虎武师时代为主题,试图通过怀旧元素彰显其历史地位。然而,影片未能获得成功,主要问题在于其情感表达过度依赖观众对成龙现实经历的认知,而非构建引人入胜的叙事,从而削弱了观众的共情体验。

在2023年上映的《龙马精神》中,成龙曾尝试拍摄动作戏份相对减少的影片,但这些作品均未获得市场认可。相较之下,《捕风追影》成功地在角色的脆弱性与专业能力间构建了微妙平衡。该片塑造的英雄形象并非忽视其年龄,而是借助年龄与阅历的积淀赋予角色独特魅力。由此可见,成龙晚年电影的成败关键并非依赖于是否找到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严肃角色或高强度动作戏码,而在于能否塑造出一个其叙事内核持续探讨银幕经典形象与现实人生境遇之间张力的角色。

《捕风追影》之所以奏效,是因为角色的性格曲线与明星真实的生命曲线完美地重合了,角色的核心冲突恰恰就是这位老化巨星面临的真实冲突。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而是在一个强大、自洽的叙事框架内,身怀绝技的老前辈,在推崇新科技的世界里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个身体机能正在衰退,但精神意志依然坚韧的男人,其主要驱动力已从自我表现转变为保护下一代。这是他其他近期作品所缺乏的融合。

本片在技术层面的突破同样引人注目,其连贯的叙事张力令人印象深刻。影片采用严密的结构设计,层层递进的高潮如同浪潮般接连涌现,始终维持高强度的叙事节奏。尤其在结尾处,当观众预期警局总部将展开最终对决时,剧情却转向赌场引发新的冲突;当众人以为赌场将成为收网时刻,场景又切换至地铁站;而地铁站的危机尚未解除,茶餐厅的场景转换又带来了全新变量。这种环环相扣的剧情转折,通过不断变换的叙事空间构建出持久的戏剧张力,使观众始终处于高度投入状态。

该影片通过巧妙的叙事设计,采用智斗与武斗交替呈现或叠加并行的方式,使观众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紧张模式间不断切换,或同时面临多重悬念的考验,从而避免产生审美疲劳。这种多重叙事策略不仅广泛运用在当代优质剧集中,更被国际影坛的最新犯罪惊悚片所借鉴。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高密度的叙事节奏,既激发观众的注意力,又带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刺激,在解谜过程中实现智力挑战与肾上腺素飙升的双重体验。

目前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香港电影的IP资源库异常丰富,《跟踪》这一传统警匪题材中的细分类型,通过创新转型完全能够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发展为融合高科技元素的犯罪主题电影。值得强调的是,经验丰富的创作者往往蕴藏无限可能,那些被时间沉淀的传奇故事并未消失,它们正等待着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全新表达方式。

当然,任何成功的影片创作都需建立在符合当代商业电影标准的创作理念之上,同时要深入理解当下观众的兴趣取向与社会情绪变化。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