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土地事关一切,承载时代、文化与深情 -

来源:人气:252更新:2025-08-21 18:15:17

影视题材《生万物》以鲁南农村为背景,聚焦1926年至1946年间的时代变迁。该剧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因其对本土风貌的真实呈现,播出后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作品由刘家成执导、王贺编剧,汇集杨幂、欧豪、倪大红、林永健、秦海璐等实力演员,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与爱奇艺同步播出。杨幂饰演的绣绣经历从千金小姐到农妇的蜕变,展现出鲜明的反差魅力。若了解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历史,便能理解这位"仙女"为何历经身份颠覆。在那个特殊年代,诸多富家女被迫接受命运转折,而绣绣的觉醒则显得尤为独特。

她在剧中展现出超越时代女性的特质:拒绝用"清白"维护旧有地位,反而以被土匪玷污的谎言挑战封建礼教。为帮助铁头夺回被抽走的十三亩地,她与丈夫封大脚及婆婆形成默契联盟,通过精心策划的"合谋"彰显了守护土地权的坚定意志。在二月二"踅谷仓"的传统仪式中,她手持盛满炭灰的簸箕,围绕象征丰收的图案翩然起舞,脸上浮现着全村人共有的朴实笑容,其撒灰画仓的动作既虔诚又富有仪式感。

杨幂的演绎呈现出显著的成长弧线:从最初对费文典的依恋,到被封大脚的品格打动,角色转变层层递进。当她为费左氏写信劝说费文典归乡时,仅在信笺上留下"归"字,既完成使命又守住内心界限。这种细腻的情感把控,使得观众逐渐剥离对"演员杨幂"的刻板印象,真正深入角色内核。绣绣与费文典虽同为时代缝隙中的人,但前者在舆论重压下坚持自我,后者则在启蒙中逐渐觉醒,他们的分离既是命运的安排,也是对时代变革的不同回应。

铁头经历从莽撞汉子到农协带头人的转变,其质朴的农民形象与进步思想形成强烈反差。在目睹土地改革浪潮时,他主动承担起"减租减息或永佃"的重任,虽有无奈却充满担当。宁学祥则困守在新旧思想的夹缝中,其虚伪的表象与真实意图形成鲜明对照。《生万物》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出农业社会的深刻变革,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农村题材的突破,更在于通过具体叙事勾勒出那个特殊年代的宏大图景。

《生万物》以土地为核心叙事载体,将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联结。剧作虽未明写"土地"二字,但"土地生万物"的隐喻贯穿始终,彰显出土地作为生命根基的深远意义。开篇通过财主家女儿宁绣绣的遭遇,揭示了土地与人的复杂关系——当土匪绑架事件爆发,宁学祥在交付赎金的关键时刻仍紧握地契匣子,这种对土地的执着源于其承载的生存价值。他宁愿牺牲次女宁苏苏的婚姻,也不愿放弃土地带来的物质保障,这一抉择不仅加深了父女情感裂痕,更映射出土地在乱世中的权力属性。

剧中人物对土地的敬畏之情令人动容,这种对土地与人关系的探讨在当代影视作品中显得尤为珍贵。封二手捧起即将出租的土地时,将泥土置于鼻尖如嗅圣物,铁头获得永佃权后跪地痛哭祭奠亡父,这些细节展现土地在农人心中的神圣地位。对于远离土地的现代观众而言,这些表现或许难以理解,但正是这种对土地的深度依赖,才让农人对土地呈现出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生万物》通过多重视角诠释土地的多重意义:宁绣绣放弃优渥生活嫁入贫农家庭,是对土地孕育的朴素价值观的追求;宁学祥与费左氏的土地争夺,源于农耕文明的深层生存逻辑;铁头成长为农协带头人,推动减租减息诉求,旨在维护农人的基本生存尊严。剧中所有角色的行动轨迹,都是在土地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人性博弈,土地既赋予生存希望,也考验人性底线。这种"付出即收获"的朴素法则,至今仍在启示着与土地共生的人们。

土地与文化的交融,承载着深沉的情感,令人动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语常被用来阐述物质与精神的关联。《生万物》所展现的年代,并未达到"仓廪实"、"衣食足"的境况,但剧中依然凸显了那份朴素的礼节与荣辱意识。对自然万物与天地节气的敬畏,在剧情中化作动人的生活细节:封大脚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向山头的天牛石敬献纸钱;面对烦忧时,他常依偎在天牛石旁与心中的神明倾诉;封二将竹筒深埋土中"试春气",一缕羽毛竟在片刻后从竹筒中翩然升起,这恰是大地生命律动的隐喻;二月二时节,村民围聚"踅谷仓",用簸箕携来炭灰划出环绕谷仓的轨迹,寄托着秋收时节满仓盈谷的美好祈愿……此类充满仪式感的场景,能让人暂忘人物间的恩怨情仇,而沉浸于这种原始土地情结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这正是农人与土地之间最本真的互动方式,让观者深切感知土地的灵性特征。这些习俗如同农人与土地间的无形契约,承载着土地对人类生存的承诺,仿佛永恒有效。天牛庙村这片土地上,尽管农人性格各异,或忠厚或懒散,但每逢大事,他们又会化身"一方人"。喜事时抬轿、备宴、整理器物;丧事时全村出动,绣绣母亲离世那日,送葬队伍在雪地蜿蜒如龙,肃穆的视觉语言传递着"逝者为大"的文化内涵。这一幕被列为《生万物》的重头戏,值得细细品味。唯有深入观察,才能读懂灵幡上的挽联寓意,理解祭奠的礼节规范,捕捉生命回归土地时的特殊印记……剧中描绘的人际关系文化,通过耕作场景、仪式流程与互动细节,细腻地传递着传统伦理。宁学祥在清晨察觉妻子离世的刹那,发出的两声长嚎,正是一个守财奴最本真的情感爆发。在《生万物》里,情感同样被赋予文化意涵,绣绣与苏苏的姐妹情深、封大脚对铁头家的照拂、费左氏对费文典的"长嫂如母"之谊,无不彰显着家庭传统与邻里文化的深厚纽带。这让人联想到,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即便是最偏僻的山村,也始终浸润在文化之中。虽然贫穷与饥荒曾动摇这种文化根基,但延续千年的精神遗产,如春苗般在适宜的土壤中自然生长。通过《生万物》的剧情,观众得以体察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在偏远乡村所经历的守卫与消解的张力。当剧中出现蛮横无理、唯利是图的群体时,观众的愤怒实则是对规则失序、伦理崩坏的深刻体悟。目前已播出的剧集已充分呈现这种文化痛感,后续是否能通过关系重构与命运转折来缓解这种痛楚?令人期待。秋意渐浓之际,也将迎来丰收季节。屏幕内外,《生万物》让无数观众见证,那些在时代夹缝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终将成为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悲壮注脚。该剧的价值,恰在于以土地的厚重托起生活的丰盈,提醒世人铭记"地气"的重要性。唯有向下扎根,方能实现向上生长。不仅鲁南的天牛庙村,全天下所有土地都在孕育着粮食与谷仓,同时承载着历史的挽歌,并必将见证新的"缠绵与决绝"——因为生生不息的源头,永远来自土地深处涌动的能量,以及人类对万物所抱持的深切情感。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