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电影里,卖的全是“牛马命”的惨状? -

来源:人气:777更新:2025-08-20 18:14:17

当前的影视作品似乎若不涉及“打工人”主题便难以成形,2023年暑期档电影市场从古代到民国,从现实到神话,纵观当下,各类影片几乎都围绕“牛马打工人”展开。

2025年的电影关键词,或许非"牛马"莫属。《长安的荔枝》以古代官场为背景,讲述了芝麻小官李善德为偿还房贷、保障妻儿安全,在上司的哄骗诱导下,历经艰难从长安辗转岭南,执行皇帝荒诞命令的故事。这部作品通过历史叙事,映射出现代职场中"打工人"的生存困境与无奈挣扎。

《浪浪山小妖怪》描绘了四个在取经体系中挣扎求存的职场打工人。他们从考取编制到试图通过冒名顶替的方式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始终无法摆脱被系统吞噬的命运。当公鸡画师为野猪和蛤蟆绘制唐僧师徒四人形象时,反复修改的画稿最终只剩下最潦草、最抽象的版本。这般荒诞的创作过程,恰似被甲方反复折腾的程序员——在需求变更的漩涡中不断妥协,最终交付的成果却连最初的模样都难以保留。

《戏台》聚焦民国时期戏班生态,洪大帅一句"要改戏"令整个戏班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权势者缺乏艺术素养,却拥有绝对话语权,他说谁行谁就能当主角。外行主导内行,戏班人即便心中不屑也唯有俯首听命,因为艺术理想在生存压力前显得苍白无力。

近年来,"牛马"这一网络热词频繁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从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劳动者形象到职场生态的深刻呈现,各类影视作品都在以独特视角诠释"牛马"群体的生存状态。这种现象被观众戏称为"牛马元年",而其源头可追溯至2023年底上映的《年会不能停!》。这部没有一线明星的低成本影片,凭借对互联网管理术语与大厂文化生态的精准捕捉,意外成为跨年档票房冠军,更收获了8.1分的豆瓣高分,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突破。

随着职场内卷现象的加剧,"牛马"群体逐渐扩大。《逆行人生》聚焦于一位经历中年危机失业的程序员,被迫转型为外卖骑手,在生存压力下重新寻找生活意义。而《胜券在握》则描绘了被裁员的老员工与资本方展开的智慧博弈,展现底层劳动者对抗不公的韧性。这种对职场困境的探讨甚至渗透到奇幻题材中,鬼片也加入了职场元素。在阴间世界,KPI考核、评优晋升等规则依然适用,主角虽已离世,却仍需面对亡灵界的绩效评估与职场潜规则。

近年来为何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以"打工人"或"职场人"为主题进行创作?

从过去的造梦转向如今的照镜子,其实电影始终是面向普通观众的。曾经的电影为人们构建理想的幻境,而今则更倾向于通过现实映射让观众认清自身处境。这种转变本质上源于社会情绪的变迁——在现实压力持续加剧的当下,观众更渴望获得身份认同与现实锚点,而非单纯的精神逃避。

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劳动者面临的生存压力已成为广泛共鸣的情感体验。当现实变得愈发荒诞时,脱离实际的梦幻逃避不仅难以抚平焦虑情绪,反而可能因缺乏现实基础而引发抵触心理。影视作品的价值恰恰在于构建"清醒的共鸣",既直面社会困境,又通过集体性情绪宣泄为个体提供短暂喘息空间,因此观众愿意为这种带有现实刺痛感的表达支付代价。

在普遍焦虑的情绪背景下,观众更倾向于期待与自身经历紧密相连的叙事。此类镜像化叙事的影视作品,通过呈现奋斗与压力并存的场景,使观众产生'原来我们并非独行'的共鸣,从而在个体困境具有普遍性的认知中获得心理上的慰藉或认同感。当社会情绪持续发酵,影视行业自然需要抓住这一痛点,展开深度的情感共鸣营销。《年会不能停》《浪浪山小妖怪》等作品正凭借对职场现实的精准映射,成为同期票房突破的代表案例。

此外,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重塑了大众的审美取向。竖屏形式的短视频使观众更偏好具象化的真实场景,现实主义叙事在当代社会获得广泛共鸣。为顺应这一审美趋势,电影创作也需调整表达方式,弱化过度的“梦幻感”元素,转向更具生活质感的现实题材呈现。

当前观众更倾向于直接的情绪冲击,短视频通过即时共情抓住观众,电影亦借鉴了这种手法。相比传统电影需要漫长叙事来铺垫情感,"牛马电影"则采用密集且碎片化的痛点场景设计,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触发观众的情绪共鸣。

从商业视角分析,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相较于理想化叙事更具市场安全性。尽管理想化内容往往需要巨额投入,而现实主义作品虽同样可能面临高成本,却更容易衍生出具有传播力的网络流行语,从而在创作和传播层面形成更稳定的受众互动。

年轻群体对虚幻梦想的接受阈值正在降低,相较于空洞的抚慰,他们更追求"现实残酷却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叙事。《浪浪山小妖怪》中,小猪妖"努力终将归于虚无"的宿命论,相较于"努力必有回报"的童话式承诺,更能引发共鸣。

关于“牛马电影”的争议持续存在,尽管其对职场群体的共情表达引发强烈共鸣,但部分观众认为此类作品存在过度消费苦难的倾向。例如有评论指出:“工作本身已令人疲惫,何须在银幕前反复映射相似困境?”更有观点认为,将普通打工人的日常辛劳包装成某种审美符号,容易让观众产生反感情绪,甚至引发对内容媚俗化的批判。

《浪浪山小妖怪》中同样出现了职场压力的隐喻,小猪妖的母亲反复强调"领导重视你才会分配更艰巨的任务",这种看似合理的规劝反而引发关于职场PUA和过度自我暗示的争议。原本想借娱乐放松心情,却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被现实中的工作焦虑侵袭,仿佛每帧画面都在提醒着打工人:连看电影都成了额外付出。当职场压力渗透到娱乐场景,越是试图引发共鸣的创作,越可能带来现实的反噬,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隐秘的痛。

多数此类作品仅停留在问题呈现层面,却无力提供切实可行的解答。它们热衷于展现困境场景,却往往依赖偶然的救赎力量或刻意煽情的圆满结局。更常见的是将矛盾简化为个人对立,如《长安的荔枝》中将主角的挣扎归咎于"奸臣作祟",而系统性压迫这一深层症结则被刻意回避。当观众散场后,面对的仍然是困局重重的现实,自然会生出被消费的疏离感。随着这类影片产量增多,越来越多的作品沦为情绪快餐,通过夸张的冲突场面和程式化的救赎桥段,将严肃议题异化为视觉奇观。例如《胜券在握》中的男主,与反派的激烈对决和同事间的互相拯救,仅持续两分钟的高能戏码后,剩下的只有审美疲劳。

牛马电影的核心在于在虚幻憧憬与现实映照间实现微妙平衡,既避免观众沉溺于虚幻的慰藉,也防止其陷入彻底的绝望。此类作品可借鉴《寄生虫》《瞬息全宇宙》的创作手法,通过寓言形式呈现社会现实,以类型片包装尖锐议题,借助陌生化叙事降低现实的冲击力。同时亦可参考日本电影的类型融合特色,善于将痛苦与治愈元素并置。如社畜题材作品《我,到点下班》,既直面职场黑暗面,又通过治愈系叙事提供理想生活图景,这种将现实困境包裹在温情外衣中的表达方式,有效缓和了沉重感。

关于职场题材作品的结局设计,越来越多观众倾向于接受带有微小抗争色彩的叙事方式。数据显示,70%的此类观众更青睐"有缺憾但真实"的结局呈现,而非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例如《濑户内海》中,高中生通过看似无用的废话文学对抗乏味的日常规训,《编舟记》则展现辞典编辑团队在漫长编纂过程中坚守信念,最终主角虽身处庞大系统,却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洽生存之道。

当代影视作品往往徘徊于刀尖之上,热衷于挖掘人性的痛楚却无法呈现救赎之道。没有人甘愿主动承受苦难的重负,观众当前或许愿意透过银幕审视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永远保有情绪的余地去持续反思。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