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920更新:2025-08-21 12:43:33
8月17日,《生万物》播出至第14集,自开播以来几乎收获全网好评。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声音,例如有外行观众批评其故事套路老套、缺乏新意,但此类评价往往源于对历史剧创作的误解。这些观众或许能在影评圈中活跃,却缺乏对剧作深度的把握。值得注意的是,《生万物》在展现传统年代戏元素的同时,突破了历史题材的常规表达,呈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历史视角。这些创新之处值得深入探讨,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在电视剧《生万物》中,以铁头为核心展开的情节堪称创新之举,这类角色甚至从未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剧中呈现的铁头与农会之间的关联,其叙述视角与历史教科书中的记载存在显著差异。回忆起中学时代,历史教材对1926至1927年间农会运动的描述始终秉持肯定态度,强调地主阶级垄断土地资源导致农民生活困苦,而农会的成立则将贫苦农民组织起来,赋予他们土地与生产资料。然而,对于当下历史教科书如何诠释农会运动,仍存疑惑。
电视剧《生万物》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叙事视角。主人公铁头作为失地青年农民,在为地主劳作期间遭遇土匪袭击,侥幸逃脱后,他选择加入农会并成为宣讲团成员。剧集以铁头的视角展开,记录了他在宣讲会上慷慨激昂的宣言,但这些言辞与现实存在明显落差。即便铁头通过努力成功争取到租种的十余亩土地,他仍未满足于耕作生活,坚持投身农会运动。这种执着甚至让深爱他的女子银子感到失望。剧中塑造的铁头形象颇具争议——他被描绘为一个缺乏实际能力的市井之人,习惯于空谈理想、夸大其词以及虚假诉苦。这一独特的失地农民形象,与以往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典型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生万物》中呈现的地主形象与传统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白鹿原》中白嘉轩作为"耕读世家"的仁义形象,该剧中宁家拥有七百亩土地,费家的田产规模亦不逊色,二者均被塑造为颇具实力的大地主。尽管宁、费两家与白嘉轩一样从事土地经营,但其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显然超越前者。这种转变使得《生万物》中的地主形象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方面,他们仍保持着对土地的热衷和盘剥行为;另一方面,其财富积累与权势展现则突破了以往影视作品中地主阶层的单一刻板印象。
宁地主并非沉迷享乐,而是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甚至亲自拾捡粪肥。在宁地主与费地主的对话中便清晰可见,他自述经营的数百亩田地皆由自身耕种——不过需注意,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夸大成分。若置于百年前的劳动力背景下,单凭一人之力难以完成如此规模的农活,实际应是与一名长工共同劳作。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提到的,我们祖上也曾是大地主,而我自己也曾在田间劳作过。在以耕牛为主要劳动力的年代,单人年耕作十余亩已属艰辛,遑论数十亩。而今在机械化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一个人耕种数百亩地已不成问题。
相较于传统影视作品中那些剥削成性的地主形象,宁地主展现的是一种勤恳务实的特质。而费地主的形象亦与黄世仁等刻板印象大相径庭——在春节前他会主动向佃户分发年货,确保各家过个好年;待开春后,又会提供种子与农具帮助百姓耕种。这种地主的仁善表现,堪称一种难得的温情。事实上,费地主的处事方式更贴近我父亲和爷爷口中描述的祖辈形象,体现了旧时地主阶层中亦有务实与仁心的一面。
然而,无论是铁头这一角色形象及其命运轨迹,还是剧中对几位地主人物的刻画,都与我们传统历史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叙事存在显著差异。值得关注的是,观看这部作品时,我对男主角家庭的阶级定位产生疑问:拥有十八亩土地的农户,究竟应被归为富农还是地主?抑或是中农?在《生万物》中,地主形象不再如黄世仁般恶劣,贫农也未再如杨白劳般悲惨。同时,农会的表现也显得更为复杂,不再一味呈现理想化形象。这种对农村社会的多元呈现,正是《生万物》区别于以往主流作品的独特之处。(文/马庆云)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