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心安何处》:以日本遗孤个体命运折射侵略战争残酷 -

来源:人气:641更新:2025-08-21 12:57:05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特别制作播出日本遗孤题材纪录片《心安何处》。该片以独特视角揭示日本法西斯的暴行,展现中华民族面对历史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伟大。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精品纪录片项目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心安何处》定于2025年8月19日22:00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首播,同时登陆看东方APP、哔哩哔哩、腾讯、优酷、爱奇艺、咪咕、芒果TV等多家网络平台。

纪录片《心安何处》以日本遗孤群体为切入点,揭露了侵略战争的残酷真相。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数以万计的日本孤儿被遗弃在中国,却在战火纷飞中被中国民众以无私的胸怀收养抚育。这部作品通过跨越国界的视角,追踪这些幸存者在80年后的双重人生轨迹——在养父母家延续的温情记忆,与在日本社会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镜头不仅呈现战争遗留的伤痛,更见证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迸发的人性光辉:中国人民以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抵御侵略,更以宽厚仁爱的胸襟超越仇恨。这种超越并非简单的宽恕,而是源于对文明底线的坚守。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中国用正义与善良赢得世界的尊重,证明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战争胜利,而在于守护人性的永恒力量。

80岁的日本遗孤木村成彦现为一名书法家。作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遗留的历史问题,日本遗孤群体承载着深刻的人道主义印记。纪录片聚焦这一特殊群体,旨在揭示战争对普通民众造成的深远影响,展现历史创伤跨越八十年仍无法愈合的现实,以及战争记忆在当代社会的延续性。

87岁的日本遗孤庄山纮宇近日在家中接受摄制组专访,回忆了日本侵华战争末期的历史创伤。在战败撤退和遣返过程中,数以万计的日本婴儿被遗弃在中国战俘营和难民营,而中国民众以超越血缘、国籍与民族界限的无私关爱,收养并养育了这些无辜生命,这一行为在中外战争史中堪称罕见。纪录片通过庄山纮宇等幸存者的口述,展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仁爱精神,其讲述的诸多令人动容的经历,深刻揭示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救赎的力量。

八旬老人木村成彦近日回忆了他与中国养母徐素珍之间的感人故事。作为二战后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他幼年时因战争失去家人,被徐素珍收养并抚养成人。徐素珍不仅给予他生命中的温暖与照料,更在艰难岁月里教会他中文、传授传统技艺,用无私的爱将他融入中国家庭。多年后,木村成彦始终铭记养母的恩情,在接受采访时动情讲述那段跨越国界的亲情记忆。

养母徐素珍现居东京,在采访过程中,摄制组遇到了80岁的日本遗孤木村成彦。他出生仅七天便被遗弃,幸被中国吉林敦化的一对夫妇收养。因养母未曾生育且无乳汁,便采用当时东北地区流传的"嚼奶布"传统喂养方式,将高粱米反复咀嚼后喂给年幼的木村。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咀嚼使徐素珍在不到40岁便彻底失去牙齿。木村成彦曾发誓成年后要为养母修复牙齿,但这一承诺终究未能实现——徐素珍在52岁便离世,留下未竟的遗憾,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81岁的日本遗孤池田澄江近日返回中国,前往养父母的故乡进行祭拜仪式。纪录片《心安何处》摄制组为抢救这一珍贵历史记忆,跨越中日两国开展紧急采访拍摄工作。团队足迹遍布中国哈尔滨、牡丹江、长春、沈阳、凌源等地,以及日本东京、埼玉、名古屋、熊本、大阪等城市,共寻访15位日本遗孤。最终纪录片选取了其中6位遗孤及一位遗孤二代的真实故事,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呈现这段跨越国界的特殊缘分。

87岁的日本遗孤庄山紘宇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尤其偏爱阅读中文报纸。他不仅长期关注国内新闻动态,还坚持用中文撰写文章投稿至多家报社,成为连接中日两国文化的特殊桥梁。

八十五岁的日本遗孤松田桂子现拥有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其子女与孙辈共同生活,构成完整的家族传承。

在日本,由遗孤二代创办的“一笑苑”作为特殊养老机构,致力于为这一群体提供养老解决方案。纪录片《心安何处》采用纪实影像手法,通过跟踪拍摄深入记录遗孤们的生活状态,以平实客观的语言和真挚的画面展现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联。影片以4K超高清全流程制作,运用最新全画幅电影摄影机与专业镜头,实现电影级画质呈现,接轨国际纪录片制作标准。9月初该片将在凤凰卫视、香港电台等平台播出,年内还将推出日语、英语等多语种版本面向海外发行,通过全球传播揭露法西斯暴行,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守护和平理念。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