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四季》走进海南 感受美食里的悠悠乡情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05更新:2025-09-11 02:02:30

明末清初,屈大均作为“岭南三大家”之一,撰写《广东新语》一书,其中“半北半南三二月,南风过夜必端阳”的诗句,将海南描绘成令人神往的胜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商务部联合出品、央视综合频道承制的大型美食文旅综艺节目《三餐四季》海南篇,将于8月11日20:00档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央视频APP同步上线。

本期《寻味团》特别企划中,撒贝宁、王鸥、林依轮与王嘉宁四位主持人将踏上海南之旅,深入万宁与文昌两地。世代在此悠然自得地生活,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海南美食文化。作为著名的"华侨之乡",这两座城市不仅承载着本土风味,更将南洋风情巧妙融入饮食之道。节目中,寻味团成员穿梭于市井街巷,通过味蕾体验与人文对话,揭开隐藏在海南佳肴背后的乡愁密码,在中西交融的美食探索中,感受跨越国界的温情脉络。

恋乡:一碗后安粉 老味道里藏童年记忆

千年前贬谪海南的苏轼曾在《食蚝》中赞叹“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虽全文仅百余字,却道出了海南美食的灵魂——取材鲜活、本味十足。对海南人而言,那些萦绕心头的老味道,恰似穿越时空的乡愁。

“粉”是海南人清晨餐桌上的乡音。在万宁,后安粉汤被誉为海南人舌尖上的“温暖外套”,其筋道的米粉裹挟着浓郁汤底,成为唤醒沉睡味蕾的温柔力量。而文昌的抱罗粉则如同八音盒般灵动,既能演绎鲜甜的南洋风情,亦可展现咸香的本土韵味,用一碗粉的百变姿态承载着海南人对生活的万般期待。

海南渔民世代以海洋为生计,世代依靠捕鱼维系生计。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聪慧的渔民用简朴的技艺创造出了独具风味的“鱿鱼粽”,这道美食深深镌刻在万宁人的集体记忆中,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童年滋味。而椰子盐则承载着文昌人特有的乡愁,将老椰子肉刨成细腻的丝状,撒入盐分后炒制干燥,这种朴素的调味方式曾是海南农村地区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必备之物。如今,这道传统小吃焕发新生,创新演绎为加入新鲜河虾的“椰子盐炒河虾”,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增添了惊喜层次。对于远离家乡的万寧游子而言,烧烤和乐蟹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缕穿越时空的乡音,它们的鲜香里跳动着故土的温度。

思乡情结在南洋归侨的生活中尤为深刻,咖啡与油条的组合成为寄托乡愁的特殊符号。虽然福建、广东常被提及为"下南洋"的起源地,但海南在历史进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传统的侨乡腹地,文昌与万宁承载着大批华侨的乡音记忆。当南洋文化与海南本土文化相遇,不仅重塑了移民的生活方式,更催生了融合两地特色的餐饮文化。

在海南方言中,咖啡被称为"歌碧",而南洋咖啡的醇厚香气与油条的酥脆口感完美交融,形成了万宁人引以为傲的"歌碧加油条"传统。这道独特的风味承载着众多归国华侨的乡愁记忆——他们因思念故土而种植咖啡,在兴隆这片热土上扎根创业,将咖啡文化融入生命轨迹。漫步文昌的老爸茶馆,中西茶文化在此碰撞出别样风情,既有西式咖啡点心,也保留着本地腌粉煎饺的烟火气。当寻味团成员走进这些布满南洋风情的茶室,聆听"侨四代"讲述家族创业故事时,仿佛能触摸到"华侨之乡"地道的异国文化脉络。

美食里的坚守与传承:文昌鸡不跨洋 "中国味"中藏着乡土情怀。万宁北楼后安粉店的老板用一碗米粉延续外婆的烹饪记忆,将家乡风味融入日常。海归青年在家人乡亲的质疑中潜心钻研,成功复原和乐蟹养殖技艺,成为当地致富领路人。霞姐三十年如一日酿造糟粕醋,见证着这一传统饮品从街头小吃升华为文昌美食名片的过程。虽然文昌鸡饭漂洋过海演变为新加坡海南鸡饭,但对养殖户小韩而言,唯有在文昌这片沃土上生长的鸡,才能还原最地道的中国风味。这些舌尖上的故事,彰显着人们对传统美食的执着守护。

美食,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慰藉;每一段故事,都在诉说经年期待。当舌尖邂逅风味,便能唤醒沉睡的乡愁。海南,这片汇聚华侨情怀的热土,以中西交融的饮食文化勾勒出独特画卷。8月11日晚20:00,锁定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频APP,一同走进《三餐四季》海南特别篇,品味跨越时空的美食语言。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