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棣们,啥时候「断奶」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36更新:2025-09-11 09:15:06

当前网友的吐槽已发展到令人惊叹的创意阶段。从评选新四大天王、古装剧四大丑男,到如今衍生出四大演贝的戏称,这些网络用语在表面滑稽下暗含对文化现象的深刻解构。当新词初现时令人困惑,细品后方能体会网络语言特有的讽刺智慧,不得不说,当代网友在语言游戏中的创造力着实令人佩服。

昔日,台词曾是声台形表四门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近年来,配音演员逐渐成为内娱的主导力量,闭上眼便充斥着统一的男声女声演绎情感戏码。被过度宠溺的‘演贝’群体,似乎已离不开配音这一单一领域。所谓四大演贝,实则皆为配音行业‘脸替’的产物;而这些新鲜出炉的‘演贝’,早在台词领域便表现平平。

古装扮相的任嘉伦,因长期采用配音演员阿杰的声音演绎角色而被戏称为“阿杰脸替”。他在2016年历史剧《大唐荣耀》中的表现曾引发热议,凭借扎实的演技在同类型演员中脱颖而出,一度被观众誉为古装剧的巅峰代表。然而,随着后续多部作品的播出,人们逐渐发现其角色声音始终与阿杰保持一致,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题材,任嘉伦本人从未使用过原声台词。

尽管《一生一世》中最终采用原音,但随即引发观众强烈批评:阿杰的配音被指缺乏感染力,台词处理生硬,重音位置明显失误。粉丝群体更是集体呼吁,认为在当前剧情下,阿杰的声线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凭借《延禧攻略》爆红的许凯,曾让观众将他与富察傅恒的形象紧密关联,以至于提及角色时自然联想到了傅恒的声音特质。然而,后续作品的播出却让观众感到意外——不仅每部剧中的声音表现各异,更逐渐与观众心中的理想形象产生落差。尤其是电视剧《你微笑时很美》中,演员的嘴型仿佛始终紧闭,却能让台词清晰地传递至观众耳中,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掌握了腹语技艺。

图片来源:《你微笑时很美》再次查看演职员名单,哦,原来又是配音,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部剧的多数角色采用配音形式,而两位凭借方言出圈的演员却因使用川渝方言遭遇挑战。当年以新版《流星花园》崭露头角的王鹤棣,曾因配音与角色形象不符引发争议。随着他频繁现身综艺节目,观众终于得以听到其原声演绎。从贵族贵公子到方言土小弟的反差,看似幽默的川渝口音表演令人莞尔,但若连普通话表达都存在问题,又何以连续担纲男主?

龚俊在配音领域的表现同样引发讨论,其参演的原声剧《你好火焰蓝》中,他饰演的消防员角色在初次登场时因执着于孕妇安全与救援队友争执,高声喊出“消防救援在乎的就是每一厘米”这句本该充满力量的台词。然而,他略显夸张的语调与刻意加重的重音处理,反而让这句正能量宣言带上了几分喜剧色彩。这种表演风格的反差让观众产生了强烈对比感,有人调侃称其配音表现如同“反向燃点”。考虑到业内对配音演员的专业要求,即便部分演员并非科班出身,观众对配音质量的期待仍值得被重视。早在《大唐荣耀》播出期间,任嘉伦的粉丝就曾主动在配音演员阿杰的微博下留言,表示希望由阿杰为任嘉伦后续作品配音。面对观众的期待,阿杰曾以坚定态度回应:“演员需要成长,未来他必须自己配音,否则也对不起演员这两个字。”

然而六年时间过去,阿杰依旧在为这些被戏称为“演贝”的配音演员提供支持。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被观众频繁提及的四位演贝,娱乐圈内还有不少低调的配音从业者。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配音演员,成就了配音界备受瞩目的“四大天王”——边江、季冠霖、乔诗语与阿杰。边江时而演绎《何以笙箫默》中冷峻的律师何以琛,时而化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夜华,前者与唐嫣原声版角色相恋,后者则与季冠霖配音的杨幂演绎出悲欢离合。

季冠霖因《甄嬛传》首次崭露头角,随后凭借《芈月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持续走红,其配音角色多展现强势形象,完美诠释大女主特质。阿杰则长期担任任嘉伦的御用配音,从《大唐荣耀》到《锦衣之下》,以深情男主的人设深入人心。乔诗语则通过《一起来看流星雨》《老九门》《楚乔传》等作品,逐渐成为甜美灵动女声的代名词。四位配音演员各具特色,无论将他们如何组合,都能在热门剧集中找到契合的角色,成为观众心中的"演贝"代表。

然而,当配音演员愈发投入时,观众却极易产生审美疲劳。试想,反复聆听相似的声线演绎程式化的爱情桥段,难免令人感到厌倦。配音为何沦为内娱的遮羞布?实际上,配音演员的本职工作本应服务于动画或译制片。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翻译腔」,如「嘿,听着伙计们,我一定会狠狠踢他的屁股,愚蠢的土拨鼠!」正是早期外国电影本土化配音的产物。部分港台影片引进时也常进行二次配音,观众熟悉的周星驰电影华语版,曾为石班瑜的配音贡献所具有的标志性特色。

早期的配音工作更接近于一种二次创作形式,其核心目的是通过语言转换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并契合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需求。随着合拍片的兴起,大量外籍及港台演员参与内地影视制作,由于语言障碍,配音逐渐演变为他们实现角色塑造的重要工具。以《回家的诱惑》为例,该剧由韩国演员秋瓷炫与香港演员李彩桦主演,两位主演因普通话水平受限,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语言表达,因此配音成为弥补这一缺陷的关键手段。

此外,特定情境下也会引入配音演员。以知名古装剧《甄嬛传》为例,因后期配音时孙俪已怀孕,且其原本的声线与黑化后的甄嬛形象不契合,导演郑晓龙特邀请季冠霖进行配音。孙俪对此始终抱有遗憾,即便在《芈月传》拍摄期间曾申请使用原声,仍遭郑晓龙驳回。此后她坚持在所有作品中采用原声演出,即便在《那年花开月正圆》这样被业界誉为"电视剧女王"的作品中,也主动邀请台词指导加入剧组,持续打磨自己的配音表现。

在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李诚儒曾提及:若演员的台词由他人配音,便相当于仅完成角色的一半塑造,且属于极大的遗憾。台词功底的重要性源于其对角色情感与剧情张力的直接传递。优秀的台词演绎需具备稳定的气息控制、流畅的声音质感与清晰的发音规范。同时,台词所承载的情绪波动是观众获取角色信息的首要途径,唯有精准把握文本层次、合理处理断句与重音、协调语音节奏,方能塑造出鲜活立体的角色形象。在话剧表演中,演员更需确保声音具备足够的穿透力与音量调控能力,使后排观众也能清晰接收表演内容,这种舞台声效的把控能力同样属于台词功底的核心要素。

过去十年,"蚂蚁竞走"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台词能力作为演员的必备素养,本应是职业根基,却在当下被异化为遮掩专业短板的工具。以陈伟霆初入内地影视圈拍摄《古剑奇谭》为例,若需配音本无可厚非,但他在后续采访中被问及台词感受时,竟坦言:"你问配音员吧,反正声音又不是我的。"这种将配音简单视为替身的行为,暴露出对自身台词能力的极度不自信,其轻描淡写的态度更显敷衍。

不仅如此,当配音技术被过度消费时,那些仅参与原声演出(且台词质量参差不齐)的演员反而被粉丝捧上了天。热搜榜单上频繁出现对"原声台词"的夸张追捧,点开评论区却始终是粉丝群体在自嗨。一边赞扬其敬业精神,一边推崇专业水准,这种矛盾现象令人费解:难道这不是每个演员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吗?

2019年上海电影节上,老戏骨王劲松曾直言不讳地表达行业困境:「我真的很遗憾,什么时候我们这个职业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背台词是什么?那是你上战场的枪,难道能告诉我说你到了战壕里没拿枪吗?你多不要脸哪?」他指出,配音行业的繁荣并非完全归咎于新生代演员,但配音演员被过度使用确实对专业表演者造成了伤害。在娱乐产业流水线化的当下,寻找配音人才有时也出于无奈。以横店影视基地为例,作为影视制作重镇,剧组人员混杂且现场环境嘈杂,往往难以实现同期收声。相较之下,后期配音虽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却牺牲了现场表演的质感,而前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录音则显得尤为繁琐。

后期配音选择非原演员的主要原因在于档期冲突。季冠霖曾在采访中解释,许多影视项目在拍摄时,演员往往身兼多职——有的正在拍摄正剧,有的参与外景拍摄,甚至有人远在海外工作。影视制作周期的压缩使得演员难以兼顾配音工作,尤其在工业化制作流程中,专业配音水平常被忽视。那些潜心打磨台词功底、坚持使用原声的演员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声临其境》这档综艺节目的爆火,不仅让观众重新发现了一批台词功底深厚的演员,更凸显了台词在表演中的核心地位。韩雪在节目中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声线转换能力,一人演绎八个角色,从男声到女声再到童声的切换既流畅又保持极高辨识度。同样跨界转型的张含韵,凭借对《冰雪奇缘》公主、《欢乐颂》曲筱绡等角色的精准诠释,展现出惊人的表演潜力,其在《后妈茶话会》中的配音表现更被赞为完美还原原著。

图源:《声临其境》自2013年凭借《初恋未满》崭露头角后,她便立下决心精进演技,重返中戏插班深造,只为系统学习表演与配音技艺。正是这种执着精神,才助其在30岁出头时完成从传统演员到配音演员的转型,在《爱很美味》中饰演灵动小妞方欣。然而当我们剖析"演贝"现象时,实则是在叩问整个行业生态——我们批判的是日益泛滥的配音技术,是粗制滥造的流水线式创作,更是那些依赖配音红利坐享其成的流量艺人。昔日,声台形表曾是演员的必修课,而今却沦为可随意置换的附属品:声音交给配音演员,台词依赖后期加工,动作戏依靠剪辑技巧,大场面仰仗特效团队,情绪表达甚至需要BGM渲染。当演员的四门基本功只剩下颜值考核,市场竟仍不断向这类"表演者"抛出剧本邀约。究其根源,不过是流量经济的驱使。于是形成了畸形链条:低质量内容的制作方、盲目追捧的粉丝群体、以及刻意迎合的流量艺人,共同编织出虚假繁荣的面纱。在这场利益共谋中,行业底线不断下坠,所有看似专业的技艺都化作滤镜下的泡沫成绩单。从原声台词登上热搜到播放量过亿的爆款制造,从敬业营销占据热搜到流量密码持续发酵,每一轮狂欢都是对艺术深度的消解。唯有配音演员始终握有下一部戏约,而那些被配音喂养的"演贝"们,又能维持红火态势几何?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