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界的诗意旅者、璀璨星辰阿巴斯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86更新:2025-09-13 21:01:47

《佳片有约》栏目曾推出多部聚焦儿童议题的优秀影片,其中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小鞋子》尤为突出。该片通过一双丢失的鞋子,细腻描绘了兄妹之间真挚的情感纽带,凭借该片获得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电影《小鞋子》的剧照(左)与海报(右)展现了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创作灵感源自十年前一部来自伊朗的经典作品——1987年上映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部影片曾为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坛赢得广泛赞誉,本期《佳片有约》将以此为契机,带您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高度评价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他代表了艺术电影的巅峰水准。”而权威电影刊物《电影手册》更以48页的专题深度剖析这位伊朗导演——“其影像创作持续推动着当代电影美学的演进。”面对这样一位以电影为媒介探索人性与社会的导演,世人不禁追问:这位被盛誉为电影艺术革新者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这位国际知名的伊朗电影导演、编剧与摄影大师,1940年6月22日生于德黑兰。他毕业于德黑兰大学美术学院,却在其童年时期展现出迥异于常人的性格特质——小学阶段几乎不与他人交流,形成了令人意外的孤独形象。

在一次访谈中,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分享了这段尘封往事。他坦言年少时曾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这种病症使他与外界建立联系变得异常困难。在他本应恣意嬉戏的童年岁月里,社交互动几乎成为奢望,既没有课间交谈的热闹场景,也未曾参与过同龄人的日常互动,更遑论对学习事务的讨论。他像一株独自生长的植物,以沉默的姿态面对世界的喧嚣,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正是这种沉默,孕育了他对文字与绘画的无限热爱。于沉默之中,他以笔为舟游历想象之境,以色彩为墨晕染情感的涟漪,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世界的细腻观察,画布之上凝结着生命的深刻哲思。随着时光流转,这份对于表达的执着日益演变为对电影艺术的深深迷恋。电影——这一融合视觉、听觉与情感的艺术载体,最终成为他传递思想的终极媒介。如今,回望其光影之旅,那些精妙绝伦的画面、深沉内敛的叙事、以及直抵人心的情感传递,皆印证了他突破自我沉寂所缔造的艺术高峰。他借银幕诉说:即便年少时沉寂如泉,亦能以镜头书写动人心魄的传奇,用光影构筑永恒篇章。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这位1940年诞生于伊朗的电影艺术巨匠,如一位穿梭于光影之间的诗意行者,以电影为媒介书写着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他的作品摒弃了传统叙事的喧嚣,转而采用诗意叙事的方式,将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交织呈现。在影像中,阿巴斯善于用质朴的故事情节引发观众的共鸣,那些看似平淡的场景往往蕴含着超越表象的情感力量,恰似一首首无声却动人的生命诗篇。

《樱桃的滋味》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什的标志性作品之一,该片在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摘得金棕榈奖,使其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伊朗电影人。

电影《随风而逝》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与富有哲理的思考,在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斩获评委会特别大奖,这一荣誉进一步确立了阿巴斯在国际影坛的权威地位。

《合法副本》呈现了一对男女在意大利小镇上围绕艺术、真实与爱情展开的思想碰撞。

“村庄三部曲”作为阿巴斯导演唯一一部系列电影作品,以伊朗乡村科克尔为创作蓝本,通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树下的情人》三部影片构建起完整的叙事框架。该系列以互为关联的故事线和人物关系,生动展现了20世纪末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其中1987年首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凭借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与独特的叙事手法,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成为阿巴斯早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My Best Friend's Wedding)是1990年代末期推出的一部浪漫喜剧,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凯特·卡普兰编剧,雷姆·摩斯和米拉·索维诺主演。影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了友情、爱情与个人成长的复杂关系,通过非线性叙事结构展现了角色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经历的矛盾与挣扎,最终以温暖治愈的结局传递出关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电影《生生长流》是一部探讨生命延续与自然循环的科幻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对生存的不懈追求。影片以宏大的世界观构建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传递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电影《橄榄树下的情人》片段展现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独特的艺术追求,他擅长以简洁的叙事与画面呈现对人性与存在本质的思考。这种克制而深邃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沉浸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同时,也能窥见电影艺术的哲学深度。PART 03 电影界的璀璨星辰 2016年7月4日,这位伊朗电影大师因癌症在巴黎离世,终年76岁。法国影坛巨擘让-吕克·戈达尔曾痛心 remarked:"电影止于阿巴斯",这句感慨不仅道出了对同行的深切哀悼,更揭示了阿巴斯在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标杆意义。

阿巴斯生前对中国文化怀有浓厚兴趣,曾于2015年应中国方面的邀请,参与拍摄电影作品《杭州之恋》。在杭州进行实地勘景期间,他细致观察了西湖的景致、市井风貌,并参访了天竺法喜寺。阿巴斯认为中国与伊朗在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出强烈的研究意愿。据悉,他当时已谋划在中国设立专门的工作室,以推进更多影视项目的创作。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曾前往杭州进行拍摄筹备,然而在他离世后,这部尚未完成的影片是否还能与观众相见仍成疑问。尽管导演已离去,其留下的艺术成就与创作理念将持续激励与影响后世电影人,电影艺术的天空将永远闪耀着他的精神光芒。此刻,让我们共同关注本周推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