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去有风的地方》更治愈!这部冷门佳片揭开战争中最温暖的秘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66更新:2025-09-14 00:05:55

在北京打拼多年的都市白领许红豆与挚友陈南星达成了一个特别约定,她们计划共同前往名为“有风的地方”的目的地,既是为了逃离都市喧嚣,也是为了犒赏彼此多年来的辛勤付出。这部作品以“有风的地方”为核心意象,描绘了两位女性在繁忙生活中的心灵栖息地。

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永不停歇,人们在追逐事业巅峰的过程中,往往不得不放弃对远方的期待。时光在年复一年的奔波中悄然流逝,两人曾许下的约定却始终被搁置,直到陈南星突然确诊重症,生命戛然而止,深受打击的许红豆才决心逃离北京的喧嚣,踏上独自前往大理的旅途,完成与挚友未竟的承诺。

初到大理的许红豆暂居于云苗村的“有风小院”,这个看似安静的聚落里,住着一群外表平和却内心复杂的人。他们或是因创业受挫在此寻求心灵平静,或是承受过网络暴力而陷入自我怀疑,或是为追寻文学理想逃离家庭桎梏,又或是经历婚姻破裂后试图重启人生。尽管每个人皆带着各自的创伤进入小院,却在不经意的相处中逐渐互相理解、疗愈彼此,形成了一幅温暖而真实的群像画卷。

在苍山洱海环绕的静谧环境中,主人公许红豆逐渐从失去挚友的悲痛与城市生活压力中走出,通过慢节奏的乡村生活重新思考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最终在诗意栖居的田园中寻获新的生活方向。2023年,刘亦菲主演的《去有风的地方》作为国内首部田园治愈题材剧集,以舒缓的叙事节奏精准击中都市人群的焦虑痛点——那些被异化为生产工具的生存困境。该剧用细腻的情感共鸣突破传统剧作对强情节的依赖,让温暖的生活气息成为观众情感的寄托载体。当现实充满琐碎与压力,剧中描绘的田园图景则如同梦幻般的避风港,为现代人提供了逃离现实的精神替代方案。

2018年,相隔重洋的美国也有一部电影悄然触动人心。名为《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作品,乍闻其名略显晦涩,实则以温暖人心的叙事带来相近的情感共鸣。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让观众在陌生的命名背后感受到深刻的慰藉。

凤凰卫视电影台即将重磅呈现《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播出时间为9月14日21:15及9月15日17:35。作为英国海外属地的根西岛,虽无真正海域却以"海"为名,与大理同为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该岛坐落于英吉利海峡中的海峡群岛,靠近法国海岸线,与周边诸岛共同构成面积仅78平方公里的根西行政区,常住人口约6.8万。在这座与世隔绝的海岛之上,女作家朱丽叶·艾什顿于文学与美食的交汇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地。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伦敦作家朱丽叶·艾什顿正为下一部作品的灵感来源感到困惑。某日,她偶然收到一封来自根西岛陌生人的信件。写信人道西在信中透露,自己意外购得一本带有她姓名与地址的二手书,并提及自己是"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成员,对这本旧书表达了由衷的喜爱。

《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这个充满魔力的名字瞬间攫住了朱丽叶的注意力。俱乐部的起源竟与二战时期德国占领根西岛的严苛统治有关——为躲避宵禁后的管控,岛民们机智编造了一个谎言,声称他们组建的是文学社团。这个精心设计的借口迫使他们不得不真正开始阅读与分享书籍,在黑暗笼罩的年代里,文字成为抵御恐惧的堡垒,构建起精神避难所。朱丽叶始料未及的是,在这片遥远的海岛上,竟存在一群与伦敦书店签售会上流连的附庸风雅之徒截然不同的文学信徒,他们用文字编织出独特的精神救赎之路。

二战期间,朱丽叶遭遇了失去双亲的沉重打击,但文学成为了她心灵的避风港。凭借对书籍的热爱与创作才华,她在战后逐渐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更吸引了拥有财富、地位与魅力的美国军官马克。表面上看,她已抵达世俗定义的人生巅峰,只需说出"我愿意"便能与马克携手。然而,朱丽叶内心却愈发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正在远离,这种疏离感在《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的故事中逐渐浮现。

装饰华丽的高档公寓将她带回了那个被德军轰炸摧毁的往昔,而马克带她参加的上流宴会更显荒诞——仿佛穿越漫长幽暗的隧道后,竟迎来一场奢靡的庆典。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逝,其中包括她的父母,幸存的她是否还有资格沉浸于这份欢愉?带着这样的诘问,她启程前往根西岛,坚信在这片被海风浸润的土地上,终将寻得萦绕心头却始终难以触及的真相。《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当意外造访的朱丽叶踏入俱乐部时,成员们以盛情款待回应她的到来。经营当地邮局的埃本带来了为俱乐部命名的「土豆皮馅饼」,而独居的伊索拉则呈上了道西信中提及的自酿金酒。尽管这两道点心的滋味未能达到朱丽叶的期待,但读书会的热烈氛围正如道西所描述的般蓬勃展开。原本陌生的群体在共读中迅速拉近距离,却在朱丽叶追问创始人伊丽莎白缺席原因时,现场气氛骤然凝固,女主人莫格利太太甚至做出了逐客的举动。《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随着朱丽叶在根西岛的居留时间日益增长,她通过俱乐部成员们逐渐拼凑出伊丽莎白故事的碎片。文学之所以成为这群人在战火岁月中唯一的慰藉,正是源于现实世界的深重苦难与无尽遗憾。在探寻伊丽莎白人生谜题的过程中,朱丽叶不仅为那些经历过黑暗时代的人带来治愈,也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未婚夫的求婚,选择移居至根西岛,继续着笔耕不辍的创作生涯,以及那场持续不断的《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读书会。在虚拟世界中,文学成为她疗愈的途径;而在现实世界,作者则以文字的魔力抚慰着万千热爱《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的读者与观众。《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

本片改编自玛丽·安·谢弗所著的同名书信体小说。在踏上作家之路之前,她曾担任出版社编辑、图书馆员和书店店员,这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经历让她始终坚守着创作初心。1976年,她因临时起意前往根西岛旅行,却在返程途中遭遇大雾被困机场,只能滞留在男洗手间,一边倚靠烘手机取暖,一边阅读完机场书店的全部图书,这段经历与根西岛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联结。多年后,在挚友的鼓励下,她终于提笔完成创作,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魂牵梦绕的根西岛,并让这部作品在尚未完成时就已通过口耳相传在欧美出版界引发关注。

令人扼腕的是,2008年2月玛丽在图书出版前夕不幸离世。《出版家周刊》特别刊登了她的讣告,这份殊荣在出版界罕见,尤其对于新锐作家而言更为难得。值得欣慰的是,当玛丽病重之际,她的外甥女安妮·拜罗斯(Annie Barrows)毅然接过了姨妈的文稿。她不仅完成了全部修订工作,更以细腻的笔触打磨出最终版本,使得这部作品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2008年夏,《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一经面世便引发热潮,成为全美各大书店的夏季重点推荐书籍,首周即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2009年初,这部作品凭借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荣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美国主流媒体的"年度最佳图书"榜单。随后,该书在英国、法国、德国等超过三十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发行,持续引发全球读者的广泛共鸣与持续回响。2018年,由该书改编的电影与观众见面,延续了玛丽在十年前创作的感人故事。影片中朱丽叶与道西的情感发展曾引发讨论,部分观众认为其情感线的深度不及《查令十字街84号》中两位笔友间那般含蓄纯粹的友谊。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作家海莲·汉芙以书信形式展开的文学作品,描绘了1949至1969年间纽约女作家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经理弗兰克跨越二十年的深度交流。海莲因难以寻得英国文学珍本而与这家古旧书店建立联系,逐渐由最初的商务往来发展为分享文学感悟与生活琐事的知己之交。在战后英国社会的民生困境中,她通过寄送食物包裹帮助书店员工渡过难关,与整个书店形成了超越地域的情感纽带。尽管因现实因素最终未能赴英与弗兰克见面,但两人凭借对书籍的共同热爱,在文字中构建起真挚的情感联结,展现了知识分子间纯粹的精神共鸣。

《查令十字街84号》被誉为"书迷心中的经典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讲述爱情与友情的故事,更在于通过文学纽带诠释了对人文精神的礼赞与文化共鸣。相较之下,《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则以最动人的浪漫主义色彩呈现:当现实的桎梏难以突破时,主人公选择追随内心对诗意栖居的向往,这种超越世俗的追求虽无法在现实中圆满,却在电影叙事中获得了理想化的实现。

跨越大理与根西岛的时空维度,从“有风小院”浸润心灵的静谧到“土豆皮馅饼俱乐部”承载的市井温情,人类对理想栖息地的追寻始终蕴含着对诗意生活的永恒向往。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