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从太空摘回一颗“星”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01更新:2025-09-14 02:59:47

2025年9月5日,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当银幕亮起,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仿佛拉近了距离,8K摄影机的镜头穿越青藏高原的雪冠、辽东半岛的海岸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褶皱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璀璨光点,每一帧画面都在诠释一个永恒的命题:这颗蓝色星球上所有壮丽河山,都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影片不仅以震撼的视觉呈现展现科学价值,更通过航天员独特的视角,赋予观众真实而动人的临场感。

导演朱翌冉回忆道,当团队最初构思太空拍摄计划时,便察觉到国际航天界已对"太空电影"展开布局。资料显示,科布斯团队曾尝试在国际空间站拍摄剧情片,法国航天员已在轨完成了《16次日出》的拍摄工作,而俄罗斯更为此专门培训摄影师参与航天任务。"这些案例让我们意识到,太空正在成为影视工业的新赛道,但这项事业存在明确的技术门槛——必须依托成熟的载人航天体系才能实现。"朱翌冉指出。

恰逢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关键阶段,2021年国家即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这为太空拍摄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前航天员乘坐飞船执行任务时,因在轨时间短、空间受限,难以开展影视制作。而空间站的长期驻留能力和稳定的运营环境,使得在其中进行影视创作成为可能。总台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试图突破传统航天报道的固有模式,探索"航天文艺"与"航天新闻宣传"的新表达路径。

拍摄《窗外是蓝星》这部太空题材电影时,团队首先面临的是“设备”适配难题——常规摄影机无法胜任空间站的严苛环境。在失重状态下,设备会漂浮不定;发射时的震动可能损坏精密零件;供电标准需与航天系统严格匹配;更需确保设备不会产生异味或干扰科研仪器。为此,朱翌冉辗转联系了七家国内顶尖的影视设备厂商,联合航天团队展开技术攻关,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如何将8K电影机进行“太空改造”。传统摄影机的体积、功耗和操作方式均不符合太空拍摄需求,团队历经数月反复调试,将四台设备压缩至“三个行李箱”大小。航天员携带物资本就极为有限,连剧中出现的迷你兔子玩偶挂件,都是王亚平反复计算后才“抠”出的宝贵空间。而在空间站内,科研任务优先级远高于拍摄工作,因此“三个行李箱”能否登上后期补给物资的货运飞船,始终悬在朱翌冉心头。更有一段意外插曲:团队最初专注研发设备本身,忽视了包装材料的筛选,导致货包检测出异味。空间站对空气质量要求近乎苛刻,此时距离货运飞船发射仅剩数日,朱翌冉连夜联系工厂重做货包,工人师傅们连续奋战,最终派专人抱着货包搭乘最快航班赶往发射场。此次太空拍摄全程采用8K50帧超高清格式,更高的画质意味着素材占用存储空间极大。1T存储卡仅能拍摄十几分钟,原计划准备50张卡,但设备厂商翻遍库存仅能提供40张。面对火箭发射的紧迫时间线,团队只能先将这40张卡送至太空,同时反复叮嘱航天员“精打细算”——如某场景仅允许拍摄10至15分钟,某镜头仅能使用一张卡,即便画面未达预期也需严格控制消耗。种种挑战让原本在地面习以为常的操作变得异常艰难。当摄影机最终成功抵达空间站时,朱翌冉感慨:“我们至少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独特的太空影像设备朱翌冉作为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的纪录片导演,曾参与制作《航拍中国》等多部高分纪录片。此次任务在职业生涯中颇具特殊意义,他因无法亲临现场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摄影师的沟通仅限于邮件往来,这种远程协作模式让他成为唯一通过电视新闻了解拍摄进度的导演。为应对这一情况,他将拍摄工作划分为"定制清单"与"自由创作"两个部分,既要防范航天员因新鲜感过早耗尽存储卡容量,又要确保科研任务繁重时不会影响拍摄进度。

春节期间,当朱翌冉在新闻中首次看到空间站内部布置画面时,他注意到舱壁上悬挂的摄影机设备,这让他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当珍贵的太空素材返回地球,剪辑师第一时间将存储卡接入设备,首个画面便令朱翌冉震撼不已——蓝色星球在画面中缓缓旋转,无需任何旁白,却已传递出震撼人心的视觉力量。他坦言:"中国航天员在本片中展现出的文化创造力和个人魅力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别佩服他们的专业素养。"

作为航天影像拍摄的特殊见证者,朱翌冉在2021年10月对即将执行神十三任务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进行了3小时的专业培训。让航天员掌握影像记录技术成为重要课题,这项技能不仅被应用于神舟十三号乘组,后续的神舟十四、十五乘组以及已返航的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也都参与了相关培训。虽然操控摄影机对习惯操作复杂设备的航天员而言并非难事,但更关键的讨论始终围绕"如何选择最具表现力的画面"展开。

在电影《窗外是蓝星》的制作过程中,海报无法实时更新拍摄进度,这让导演朱翌冉起初颇为焦虑。她曾担忧航天员返回的画面可能流于程式化,例如“各位观众,大家好,我现在身处的地方是中国空间站……”这样的场景。为此,朱翌冉多次叮嘱航天员们:“过去你们是全国人民的英雄,但在这部作品里,我希望你们展现出更真实的人性光辉。”正因如此,影片中呈现出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日常片段:细致搭配的特殊食品、在失重环境中随动作飘浮的物资整理、与孩子通话时泛起的泪光,以及凝视舷窗时的沉思。朱翌冉表示:“许多观众在观影后都感受到,我们并未刻意渲染宏大叙事,而是希望通过平实的镜头语言,展现太空生活的本质。”

三位航天员各具特色,其个性在影片中自然流露。翟志刚的书法造诣为影片增添亮点,片名“窗外是蓝星”正是他亲手挥毫的作品;王亚平的太空课堂充满感染力,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讲述;叶光富则以葫芦丝演奏展现航天员的另一面。最终,基于回传素材的重新编排,女性航天员王亚平成为影片的核心叙事者。她指出:“只有真正经历过太空之旅的人,才能将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传递给观众。”作为兼具航天员、教师、母亲和女儿多重身份的个体,她的存在为影片注入了丰富的情感维度。朱翌冉特意强调:“我希望通过女性视角,为电影增添更多的温情与细腻,这正是航天员群体中最具人文厚度的部分。”

在纪录片中,王亚平回忆起出发前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女性航天员的信,信中写道:正是因为她的存在,让无数女性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窗外。她平静而略带沙哑的叙述使旁白充满感染力,导演朱翌冉透露,这份独特的嗓音源自仅有一天的拍摄时间——从清晨到深夜反复打磨,直至嗓子沙哑,才成就了影片的情感厚度。片中还包含多个令朱翌冉惊喜的细节,如叶光富与家人通话的场景:他端坐在通话席上,妻子在屏幕彼端展露笑颜,而小女儿则在镜头前活泼乱跳,突然将脑袋贴近镜头,稚嫩地喊着“爸爸”。这一幕让空间站的冷峻科技氛围瞬间充满人间烟火气。此外,王亚平携带上天的粉色小兔子玩偶在失重环境中缓缓飘浮的画面,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视觉意象:无论飞行多远,家的牵挂始终如影随形。“作为导演,我见证了无数个镜头,每个瞬间都令人惊喜,”朱翌冉表示,“这种惊喜不在于画面本身有多么精良,而在于航天员们深刻领会了我的创作意图,精准把握了影片想要传递的温情气息。”

电影《窗外是蓝星》通过独特的剪辑手法,将长达半年的太空驻留经历与航天任务浓缩于90分钟的叙事中。主创团队摒弃传统科普式讲解,而是以航天员的日常体验为线索,构建出符合人类感知逻辑的太空旅程。影片采用"感官递进"结构:刚进入空间站时,镜头聚焦于生存基础——水循环系统、太空食品的食用方式、睡袋的固定方法以及氧气供给机制,这些细节精准捕捉了人类面对陌生环境时的本能反应。随着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叙事逐渐转向科研任务的执行,最终在完成核心使命后,通过舷窗凝视地球的镜头,引出对生命、家园的深层思考。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既展现了太空探索的严谨性,又传递了航天员内心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适应到后来的眷恋,最终带着不舍与期待重返地球。

电影《窗外是蓝星》通过中国空间站的场景,自然融入了丰富的航天知识。制作团队强调,这种科普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希望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技的魅力,而非进入说教式的课堂。对于观众疑问为何飞船落地后剧情戛然而止,导演朱翌冉表示:"太空旅行的终点在于返回地球,出舱拥抱家人是宇航员个人的情感归宿。我们选择在这一瞬间定格,旨在让观众铭记空间站中真实存在的时光。"更深层的表达则体现在文化传承上:"影片中'无论我们飞多远,过年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事情'这句台词,正是想传递这样的理念——科学探索或许能带我们远离地球,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处世态度与价值观将始终如一,成为我们精神的永恒坐标。"

《窗外是蓝星》的剧照不仅展现了太空探索的视觉奇观,更承载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导演朱翌冉表示,这部作品旨在成为一粒"种子",通过展现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细节与情感联结,打破公众对航天领域的刻板印象,让孩子们意识到宇宙探索与人类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往人们将太空视为遥不可及的科技领域,而影片中呈现的航天员吃住行场景和家庭互动,能够拉近观众与航天事业的心理距离。"同时,该片的拍摄也为国产影视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径,通过实拍技术让太空场景更加真实可信,为未来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技术参考和艺术启发。

这部以梦想为主题的电影《窗外是蓝星》在首映现场引发了深思。当片尾曲《盛世星河》悠扬响起,画面中浮现的不仅是星辰大海的壮丽景象,更凝结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奋斗印记——从70年代的太空探索铺垫,到1992年正式立项;从神舟五号杨利伟在轨道上展开的五星红旗,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突破6个月在轨驻留纪录的壮举。无数航天人薪火相传,持续书写着中国航天的辉煌篇章。影片通过镜头转换展现时代跃迁,不仅记录技术进步,更诠释了跨越代际的梦想传承。朱翌冉在首映礼上感慨,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汇聚,让这部电影得以在当下诞生。她特别指出,120年前中国电影以《定军山》开启纪录片篇章,而今中国电影再次以影像聚焦地球,这既是航天与总台共同从太空带回的星辰礼物,也是献给所有追梦者的时代勋章。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