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22更新:2025-09-14 03:36:52
2009年,由澳洲导演亚当·艾略特创作的定格动画《玛丽与麦克斯》以深刻的叙事触动了全球无数成年人的内心,在中国豆瓣平台上有超过46万观众为其打出了9.0的高分。这位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得主,更是唯一两度摘得动画界最高荣誉"安纳西水晶奖"的艺术家。历经15年,他推出了个人第二部长片《蜗牛回忆录》,影片至今已斩获超过70项大奖及提名。
亚当·艾略特的电影持续探讨接纳自身与他人缺陷、包容生命不完美这一核心主题,这一理念在《玛丽与麦克斯》的剧照中得到了直观呈现。
在《蜗牛回忆录》中,性格内向、充满自卑的女孩格雷丝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怪异老人萍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艾略特创作的黏土角色普遍呈现出不规则、粗粝的外形特征,仿佛被命运的巨手随意抛掷。影片所涉及的校园霸凌、信任危机、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及图雷特综合症等主题,被赋予了"少儿不宜"的深刻内涵。导演希望通过作品为这些社会标签下的病症赋予人性光辉,其独特的动画美学正是源于自身先天性的手部震颤——这种无法绘制平滑线条的生理缺陷,意外成就了影片粗犷质朴的艺术风格。
奥斯卡获奖导演亚当·艾略特以其独特手绘风格塑造的经典角色形象而闻名,他的作品常通过细腻的手绘艺术展现人物性格与情感,为动画电影带来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
亚当·艾略特在墨尔本的家中接受了“一条”专访。作为定格动画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他始终坚守着这门耗时且繁琐的创作形式——所有角色、道具与场景均需手工制作,并通过逐帧拍摄完成。这种工作方式曾让他一度陷入经济困境,甚至不得不依赖救济金维生,同时长期与抑郁症抗争。8月,“一条”通过视频连线采访了这位53岁的艺术家,他性格中带着令人惊喜的幽默感,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独特的声音、气味、色彩以及趣事。他坦言:“唯有在睡眠中,我的想象力才能被彻底关闭。”在AI技术迅速渗透影视行业的大背景下,艾略特仍选择坚持这份“低效又笨拙”的传统艺术,因为黏土人偶身上留下的指印与微小瑕疵,正是人类创作独有的温度,是机器与算法无法复刻的情感印记。本文编辑:韩嘉琪;责编:陈子文。封面图中呈现的是《蜗牛回忆录》的配音演员Sarah Snook。
历经八载春秋,从剧本创作到最终上映,《蜗牛回忆录》才得以问世。二十年前,当亚当·艾略特用手指一点点捏出《玛丽与麦克斯》中的小女孩玛丽时,或许未曾预见这个圆鼻子、雀斑脸、额头上带着胎记的黏土小人,会触动全球无数观众的内心。电影中那句"我年轻的时候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的台词,曾是导演彼时的真实心境。澳洲女孩玛丽出生于一个酗酒母亲与疏离父亲的家庭,因脸上显眼的胎记在校园遭遇排挤;纽约的中年男子麦克斯则是一位孤独症患者,靠零工维持生计,终日蜗居在狭小公寓里吞食巧克力热狗。这两个被现实社会边缘化的人物,通过书信往来分享彼此的隐秘伤痛,最终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羁绊。
电影中的麦克斯形象源自导演艾略特的笔友,这位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友人因社交障碍而终生面临求职困境,频繁更换工作。在影片结尾,麦克斯用打字机缓缓敲击出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生命都如同漫长的人行道,有的笔直平整,而像我这样的人生则布满裂缝、香蕉皮和烟头。" 这位笔友体型魁梧,辗转于多个职业之间,其求职经历堪称传奇。两人的友谊延续至"麦克斯"生命的终点,28年间持续通过书信往来。而玛丽这个角色,则完全映射着艾略特本人。回溯童年,他同样是一个腼腆孤独的孩子,六岁前生活在澳大利亚人烟稀少的内陆地区,那片广阔荒芜的沙漠与干旱炎热的气候曾令他感到"荒凉、贫瘠、毫无趣味"。记忆中的童年世界呈现出土黄色的基调,这种色彩沉淀成为了他日后电影创作的视觉语言。
孤独的小女孩玛丽,某种程度上,这个故事正是导演艾略特的自述。在成长环境里,家中仅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信号微弱只能接收寥寥几个频道,没有电子游戏的陪伴,唯一的玩伴是两只鹦鹉。她常常蜷缩在狭小的房间内作画,手中的铅笔与纸张成为心灵的寄托——那纸是母亲从肉铺带回的用来包裹肉类的纸张,彩色铅笔则是圣诞节时收到的礼物。她回忆道:「正是那段时光,让我想象力的翅膀得以展开。」高中毕业后,艾略特接连遭遇被心仪大学拒绝的挫折,仿佛命运总在旁观。他只能在墨尔本的周末市集摆摊,以售卖手绘T恤和画作为生,这一坚持便是五年光阴。1996年,25岁的他凭借一个意外的候补名额踏入电影学院,专攻动画专业。当第一滴黏土制成的泪水从卡通小丑的脸上滑落时,他瞬间红了眼眶:「我的角色活了过来,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好像在扮演上帝。」
青年时期的艾略特性格内敛,常因羞涩而沉默寡言。毕业后,他选择隐居于墨尔本东南部一处潮湿阴暗的旧仓库,将全部精力投入黏土动画的创作中。盛夏时节,40度的高温裹挟着热浪渗入门缝,迫使他仅穿着底裤在闷热环境中工作,同时还要仓皇应对黏土人偶因融化而坍塌的窘境。然而定格动画漫长的制作周期与商业价值的缺失,使他的生活长期处于拮据状态。2004年奥斯卡颁奖礼前夕,这位32岁的艺术家正排着队领取政府救济金,这是他第四次向官方申请补助。即便在斩获奥斯卡桂冠后,他的人生轨迹却并未如商业剧本般迎来绚烂转折。他婉拒了好莱坞递来的多份 lucrative 合约,自嘲为"自大狂",坚持唯有制作个人作品才能保持艺术纯粹性——工业化流程意味着创作者个性的妥协与话语权的丧失。更深层的考量在于,他始终不愿割舍与澳洲本土团队的羁绊,这些伙伴如同家人般紧密相连,甚至在创作间隙,醉酒的动画师会枕着黏土小屋沉沉睡去。
在2004年,某导演凭借其定格动画短片《裸体哈维闯人生》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艾略特站在《蜗牛回忆录》的故事板前,仍保持着一贯的缓慢节奏。在影视行业深耕近三十年,他仅执导过两部长片、三部短片及两部时长二十分钟的中短片。这部新作从剧本创作到最终上映耗时八年,其中剧本阶段就反复打磨了三年。他坚持每日清晨五点起床遛狗、准备早餐,七点准时投入工作,始终是工作室最早到岗的那个人。在拍摄过程中,他亲自参与每个环节的细节把控:从编剧构思到角色设定,从造型设计到音乐创作,直至后期制作。《蜗牛回忆录》开拍前,他亲手绘制了1500个故事板。与由100多人组成的团队共同构建这个独特的故事情境,包括6000多只外形各异的蜗牛、200多个黏土人偶,以及数千个黏土制成的耳朵、眼球、鼻子和嘴巴。每个黏土小人都拥有专属的"身份证",团队成员通过创意十足的材料选择,为这些"小角色"赋予独特的生命力与个性特征。
《裸体哈维闯人生》聚焦一位患有图雷特综合症的主人公,而亚当·艾略特的创作始终围绕自身与周遭人物展开——脑瘫的表弟、唇腭裂的同学、阿尔茨海默症的奶奶、以及患有囤积癖的父亲。在这些故事里,角色或许被定义为“命运选中的特别存在”,但他们的尊严与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当观众在银幕上遇见这些轮廓分明的手工艺品般的角色时,往往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曾破碎的影子。正如网友所言:“我们用一生去跨越自身困境,终将成为坦然接纳自己的普通人。”亚当·艾略特的电影是献给普通人的精神礼赞:通过走进他人的生命,理解他人的挣扎与伤痛,我们也在本质上叩问着自我存在的意义。
我始终对那些光鲜夺目的英雄事迹缺乏创作兴趣,更愿意聚焦于被时代忽视的平凡个体。他们如同暗夜里的萤火虫,既无法融入主流光谱,又在孤独中悄然发光。《蜗牛回忆录》延续了我对这类人物的关注,故事灵感源自一位真实的朋友——她自出生便带着唇腭裂的印记,童年时期经历了无数次手术,唇部留下的疤痕成为命运的烙印。在校园里,她曾是欺凌者嘲笑的对象,却在成年后蜕变为时尚设计师,以自信的姿态重新定义自我。这种蜕变让我深感好奇,是什么让一个曾经被世界误解的灵魂,在岁月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答案或许就藏在勇气之中。电影中的格雷丝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她与父亲的离世、与至亲哥哥的分离共同构成命运的转折点。在悲痛中,她发展出对蜗牛的痴迷,将无数与之相关的物件收藏家中,用这种方式构建起抵御孤独的精神堡垒。
我曾试图寻找一个能映射格雷丝人生轨迹的动物象征,最初考虑过甲壳虫、小猪、鸭子与青蛙。直到遇见蜗牛,它那遇触即缩的触角恰似格雷丝习惯性退缩的身影——作为i人,她总在喧嚣世界中选择隐匿。而蜗牛单向前进的姿态,暗合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警示:"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却必须正着被经历。"这简短的箴言道出了每个人的命运真相:过往无法逆转,但未来始终开放。当我的生命终章到来时,或许也会在墓碑上镌刻这句真言。我将自身的艺术风格定义为"粗拙"(Chunky wonky),所有角色都带着某种错位感,仿佛被命运随意摆放的物件。格雷丝眼中的异位,蜗牛触角的弯折,都在诉说着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与生命的独特性。
我继承了家族中的一种遗传性震颤,这种生理上的不稳定性在创作时尤为明显。每当提笔作画,手指总不自觉地颤抖,难以绘制直线或完美的圆形,这曾让我感到困扰。年少时因手抖常被他人指指点点,内心充满尴尬;但随着岁月流转,我逐渐学会与这一特质共存,将其视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我甚至将这种不完美视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它塑造了我的美学追求。在电影创作中,我们刻意保留镜头的粗粝感与瑕疵,拒绝追求过度精致的画面。这种对不完美之美的推崇,恰与日本金缮工艺的理念相通——后者以磨损与裂痕为美,用金粉修补残缺,彰显残缺本身的价值。正如人类皆有无法抹去的印记,我们亦在接纳自身的局限中,完成对艺术的独特诠释。
艾略特始终聚焦于"霸凌"这一议题,他指出这种基于权力差异的欺凌行为不会因年龄增长而消逝。他坦言,尽管部分观众认为其作品过于阴暗,但他坚信黑暗恰是现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创作中,他试图揭示霸凌对个体造成的深远创伤,这种现象跨越文化与地域,孩童往往通过施加权力来获取自我认同。他曾引用一位影评人的观点:"若无黑暗,光明将失去其意义",这正是其作品试图传达的核心思考。他进一步阐释,当生活完全被快乐填满时,人类的精神可能陷入失衡,而那些历经生活磨难、痛不欲生的人,却总能在绝望中捕捉到希望的微光。
1996年电影学院毕业时,我就听说定格动画似乎已濒临消亡。彼时CGI动画电影正掀起浪潮,《玩具总动员》等作品初现锋芒,但我不愿成为沉迷于数字屏幕的动画创作者。我迷恋那些触手可及、可触摸的实体,享受用双手揉捏黏土的质感。亲手创造的过程让我感受到最原始的人性温度,若某天失去双手,那将是我最大的遗憾。我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CGI、AI或3D打印技术,所有画面都源自手工制作——火焰是用玻璃纸塑造,眼泪是通过润滑液实现,就连天空也是一幅幅手绘完成。
在《蜗牛回忆录》的制作中,每个角色的头发均采用逐根安装的方式完成,其身体内部还内置多块磁铁。为打造这部影片,我们组建了专业的道具制作团队,投入四个月时间精心制作了数千个场景与道具。部分微型道具如蜗牛的制作还得到了志愿者的协助。以格雷丝人偶为例,仅其头部便需六位雕塑师耗时一个月精心雕琢,而她的橡胶材质帽子则必须通过磁力模压工艺成型。当你操控格雷丝时,她瞳孔的微妙颤动会随动作呈现,这得益于帽内磁铁的配合。其金属丝头发更需要专人将每一根发丝逐一粘贴固定。制作单个人偶需耗费数百小时工时,而整部影片共需完成200个这样的精细人偶。我们力求通过这些细节让观众产生角色真实存在的情感共鸣,相信他们拥有独立的灵魂与心跳,从而使动画角色在遭遇不幸时能引发观众的深切共情。
定格动画的制作依赖于逐帧拍摄技术,每秒需完成24帧画面。团队由7名动画师组成,每位成员每天仅能完成5秒的拍摄工作,因此,仅拍摄环节就耗时8个月。为提升效率,我们采用类似《芝麻街》布偶的跳跃式行走方式,同时大量使用画外音来替代角色台词,因为让角色动嘴唇需要反复调整,仅一个'Hello'的台词就需要多次唇部动作。电影总成本约为500万美元,而部分美国动画电影的制作预算高达数亿美元。能在有限的预算内完成这部作品,我感到非常自豪。
清晨醒来,常会感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着实繁重。漫长的制作周期与高昂的成本,加之需要协调数百人共同协作的复杂性,令人不禁思索:若能成为画家、水管工或泥瓦匠,是否能迎来更简单的创作生活?令人欣慰的是,定格动画这一传统形式不仅未消亡,反而在当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电子虚拟产品泛滥的当下,年轻群体正掀起一场回归实体体验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烘焙面包、编织毛线等需要手工温度的创作,这些唯有人类双手才能完成的实体工作,正满足着人们对真实触感的深层渴望。
导演曾两度斩获被誉为"动画界奥斯卡"的安纳西水晶奖。我始终认为创作电影如同孕育生命,漫长的孕期伴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临产时的阵痛更是难以言喻。当作品终于面世,那些忐忑不安的期待便化作对观众反馈的渴求——无论是赞誉还是质疑,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作品与观众之间是否产生了真正的共鸣。《玛丽与麦克斯》上映后,收到许多自闭症患者手写的信件,他们用真挚的笔触告诉我,麦克斯这个角色在某个深夜突然击中了他们的内心,在孤独的生活中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蜗牛回忆录》的上映则带来了更多令人感动的邮件,有观众坦言因为这部作品重新审视了曾经根深蒂固的偏见。我始终坚信,故事是跨越认知鸿沟的桥梁,是理解世界的棱镜。人类独有的叙事能力,让每个创作者都能在虚幻的光影中,搭建通向他人内心的通道。
在电影学院求学的那段时光里,我的导师曾强调:故事始终是影视创作的核心灵魂。观众或许能够接受粗糙的动画、生涩的演技、平淡的配乐,却绝不会宽恕劣质的叙事结构。优秀的剧本必须建立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之上,唯有当观众与角色产生心灵的交响,故事才能真正突破银幕的边界——这不仅是构建沉浸式观影体验的关键,更是我执着于探索的电影类型。当下的世界充满割裂与动荡,战争与危机频发,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始终共享着人性的底色。每个生命都在经历起伏跌宕,都在面对命运的考验,都在努力寻找存在的意义。我们终将理解,真正的电影力量在于以温暖的姿态呈现人类共同的情感困境,让作品成为穿越时光的慰藉之源。我始终相信,好的电影应当像一缕月光,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照亮内心深处的柔软角落,让观众在情感的回响中找到共鸣的契机。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