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南抗日烽火》主创:以跨时空对话呈现文武双线抗战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62更新:2025-09-14 03:41:20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关键节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将镜头聚焦于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岭南热土。这部名为《华南抗日烽火》的纪录片通过《南粤怒吼》《拨云睹日》《扎根敌后》《香港大营救》《誉满中华》五大篇章,立体还原华南抗战的恢弘史实,于8月31日至9月4日播出。南都N视频记者独家采访《国家记忆》栏目组,揭示该片背后的故事。主创团队通过发掘泛黄档案、倾听幸存者回忆、探访沉默遗址,拼合出抗战时期华南地区波澜壮阔的战斗画卷,构建起震撼人心的民族集体记忆。

纪录片《华南抗日烽火》的选题灵感来源于一份1945年的历史文献。在中共七大上,朱德总司令于1945年4月作《论解放区战场》报告时,特别将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共同列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据导演夏铭辰、夏薇向南都记者透露,这份报告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凸显了华南敌后战场自抗战初期就具有的战略意义。制作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相较于华北、华中战场,华南战场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其中最显著的便是长期处于"孤悬敌后"的战略态势。

摄制团队深入挖掘抗战历史资料,通过对大量档案文献的梳理,还原了华南地区抗战的艰辛历程。夏薇在采访中指出:“华南抗日纵队虽位于祖国最南端,远离延安指挥中心及华北华中主力部队,但依然展现出不畏艰险、自力更生的战斗精神。”她特别强调,尽管处于“孤悬”状态,面临物资与兵力支援的困难,但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华南战场,通过战略指导和人员派遣为当地抗战提供支持。例如,在五桂山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就有来自延安的同志亲临现场,带来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与实战策略,为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为全面呈现抗战历史,今年四月《华南抗日烽火》摄制组行程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韶关、惠州、中山、江门等20余座城市。团队走进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核心场所,并实地探访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珠江纵队司令部、罗浮山冲虚古观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址。通过收集珍贵的历史影像、革命文物和档案资料,他们从细节中还原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印记,为观众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

摄制组在韶关始兴红围开展拍摄工作。夏铭辰向南都记者透露,在拍摄过程中,一个看似寻常的枪支部件实则是战役中罕见的实物遗存;建设中的横门保卫战纪念馆特意保留了一段原墙,其上密集分布的弹孔见证着当年的惨烈战斗。“在纪录片几集中,特别是在讲述华南抗日纵队战斗时,我们都会强调:他们是以劣势装备浴血奋战。”夏薇回忆道。她进一步解释道,这句话包含双重含义,一方面,华南人民巧妙运用各类工具,甚至使用收缴的敌军武器作战,并依托当地特殊地形有效打击敌人,展现了抗战武装斗争的核心智慧——既体现“自力更生”的精神,也彰显“主动出击”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夏薇指出,影片更传递出坚定信念:面对敌我实力悬殊的局面,军民依然团结一致、共御外侮,誓死守护家园。这种不畏强暴、坚守土地的决心,是导演组希望观众深刻感受到的精神内核。

在《华南抗日烽火》纪录片创作中,广东"文化堡垒"的历史地位同样受到重视。抗战时期,大量左翼文化工作者和机构迁徙至广东,在广州与韶关继续开展斗争。《救亡日报》等抗日报刊成为导演组从史料中重新发掘的重要内容,并在首集《南粤怒吼》中重点呈现。夏薇表示,尽管公众普遍关注东江纵队,但事实上在该组织成立前,广东地区的抗日活动已广泛展开。“我们希望通过本片说明,武装斗争是抗日方式之一,但‘笔杆子’同样是战斗武器。广东在文化抗战方面的深厚积淀,正是我们着重展现的历史维度。”

随着拍摄深入,导演组愈发感受到华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催生了极具创造性的斗争形式。夏铭辰描述道:“这里有山区游击战、平原游击战,更有全国罕见的‘海上游击战’。”得益于华南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地理优势,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大量捐助通过这条生命线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内地。纪录片特别聚焦了举世闻名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导演组认为这场行动既是军事杰作,更是伟大的统战实践。“正因如此,我们将这一事件作为专题重点章节,进行全方位呈现。”

在走访过程中,导演组通过与当地专家及村民交流,挖掘出多位此前鲜为人知的华南抗日纵队老战士。这些历史见证者为纪录片提供了珍贵的口述资料,使抗战历史的叙述更加丰满立体。通过镜头语言,影片不仅记录了军事斗争的轨迹,更展现了文化抗战的脉络,呈现了华南抗战中特有的文武双线斗争格局。

纪录片摄制团队探访东江纵队后人陈志峰,其中年逾九旬的曾还老人因其曾担任珠江纵队卫生员的身份给导演组留下深刻印象。"这位百岁老人回忆起华南抗日岁月时,展现出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与历史感。"尽管画面中她的嗓音微弱、部分记忆已模糊,但谈及革命道路的抉择及在中共情报员柯麟引领下参与抗战的具体经历,她的眼神瞬间明亮,叙述逻辑清晰且充满感情。夏铭辰导演认为,此类纪录片不仅是历史记录,更能传递和平年代的珍贵意义。采访尾声,夏铭辰与夏薇两位导演向南都记者透露,此次拍摄中捕捉到跨越时空的对话瞬间。摄制组特别还原了日军入侵大亚湾的历史影像,通过相同机位重现当年场景:昔日战火纷飞的登陆点如今已被绿树环绕的古塔与山景取代,当历史画面与现实景象在镜头中重叠,所有人不禁为和平的来之不易动容。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