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走进北大 主创透视散文IP改编创新探索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28更新:2025-09-14 04:53:14

2023年6月5日,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及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苏,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琳,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新疆网信办社会处处长贾万里,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施生田,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副会长张平,爱奇艺总编辑王兆楠,以及本剧导演编剧滕丛丛、总制片人齐康、摄影指导刘懿增等主创团队成员齐聚现场,通过主创分享与主题沙龙形式,围绕文学影视化改编、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活动伊始,张苏副局长发表讲话。他指出,《我的阿勒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资助作品,成功入选“北京大视听”重点推介文艺作品列表。该剧自播出以来收视成绩亮眼、观众反响热烈,不仅成为中国首部入围戛纳电视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更有效激发了文旅消费活力,为影视创作树立了新标杆。他强调,未来文艺精品创作应始终扎根人民生活,坚持创新突破,坚守价值导向,让更多正能量作品获得广泛传播。“北京大视听”品牌将持续以首善标准构建精品内容矩阵,为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质发展环境。

爱奇艺总编辑、副总裁及《我的阿勒泰》总编审王兆楠表示,该剧通过展现多民族文化间的和谐交融与逐步推进的启蒙进程,以国际化的视听语言诠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从而触动了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向往。同时,他提出三点创作启示:其一,创新是攀登文艺高峰的必经之路;其二,主创团队的审美自觉为影视作品注入了灵魂与灵性;其三,唯有回归艺术创作规律,以世界话语讲述中国故事,方能实现民族特色与全球价值的统一。

作为国内首部以散文IP为蓝本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开创性地探索了非虚构文学向影视作品转化的路径。在文本与影像的媒介转换过程中,主创团队面临诸多挑战,导演编剧滕丛丛以实践案例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散文改编的创作策略。她从剧本架构、人物形象设计、视觉呈现、空间调度、音效运用及后期剪辑六大维度解析了剧集的电影化创作过程,强调文学始终是影视创作的宝贵源泉。相较于小说IP的戏剧冲突与叙事张力,散文改编需更注重生活肌理的呈现,创作者应通过细致观察与素材积累,借助影像技术构建符合叙事逻辑的故事脉络。

摄影指导刘懿增在《我的阿勒泰》创作中,着重提炼散文与剧本中贯穿的深层精神意蕴。团队通过自然景观、民族文化以及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等核心叙事元素,力求通过温暖明亮的叙事传递希望与生命力。以巴太、文秀与奶奶在树下避雨的经典场景为例,主创团队采用太阳雨下明亮光线的视觉处理方式,这种对光影的精心把控不仅强化了人物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更成为实现文学文本向影像创作转化的关键路径之一。

《我的阿勒泰》引爆阿勒泰旅游热潮 影视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 自播出以来,该剧凭借壮丽辽阔的自然景观与富有温度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呈现了阿勒泰的生态之美,掀起了国剧市场的一股文艺清流。作为首部登陆CCTV 1黄金时段的网络剧,该剧不仅斩获收视率冠军,更以8.8分的豆瓣评分位列2024年国剧口碑榜单首位。数据显示,该剧开播20天内,阿勒泰全地区接待游客突破286万人次,同比增长达42.05%,旅游收入增幅更是超过77.98%,成功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文旅联动效应。 齐康认为,影视与文旅的融合是迷你剧拓展用户连接、延续内容影响力的关键路径。当前实践模式涵盖文化IP共创、生态基金募集、旅游线路设计、会员体系共建及文旅活动联办。‘阅读好书、观赏好剧、探访好地方’的联动模式,或将成为未来文艺作品深化文旅融合的创新方向。

陈旭光教授从艺术与文化产业的角度总结指出,《我的阿勒泰》通过女主角视角引导观众感受边塞地域的动静之美,以及蕴含其中的生命哲思与人生思考。作品以流畅自然的叙事方式呈现内向化的抒情特质与诗意表达,创造出独特的陌生化体验。剧中短篇结构与长链式高效运作模式,体现了具有创新性的"工业美学"探索。他寄望未来出现更多兼具艺术创新、高品质审美追求以及文旅衍生开发潜力的优质作品。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