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星的普男普女嘲讽,合理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86更新:2025-09-14 05:05:23

国内娱乐圈对普通男女的评选话题持续升温,公众对于"普"字的调侃与批判也愈发激烈。继豆瓣平台曾推出"四大普女"榜单引发广泛讨论后,近期又出现了"四大普男"的评选活动,相关话题在社交网络上再度掀起热议。

图片

网图,这并非我所选!

图片

近期热搜榜单上出现的阵容包括张晚意、丁禹兮、李宏毅、邓为等艺人。相较于被冠以“普女”标签的演员们,这些人均有各自代表作且属于S 级别选手。而此次“普男”的评选结果,显然更倾向于向二三线甚至四五线男艺人倾斜。近年来,关于偶像明星“普通化”的讨论持续发酵,我早就想系统梳理这一现象。然而,若具体探讨谁“普通”谁不“普通”,往往容易陷入审美评判的争议,缺乏实质意义。我想进一步分析的是,“普通”标签究竟从何而来?观众为何前所未有地关注“普通”这一议题?

图片

尽管不提及绝世容颜,但这些艺人至少拥有日常生活中罕见的出众外貌,即使存在些许不足,也必定具备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独特魅力。在2020年代,人气爆棚的偶像演员代表包括赵露思、虞书欣、白鹿、杨紫、迪丽热巴,以及成毅、任嘉伦、许凯、罗云熙等。

图片图片

若说当代人普遍拥有“平平无奇”的外貌有些夸张,但与普通人相比存在颜值差距的现象则并非客观存在。从生物遗传学角度看,诸如战乱导致的人口迁徙等历史因素或许能解释部分差异,但这并非我的专业领域,也未有相关论文支撑。然而,导致公众感知中“偶像颜值下滑”的外在因素却显而易见——随着营养条件改善与护肤科技发展,大众审美已发生显著变化。美颜技术与滤镜已渗透至各类视觉呈现场景,使得普通人的外貌在视觉呈现层面呈现整体提升趋势。换言之,与素人形成颜值区隔的难度不断加大。在社会审美标准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偶像明星若仅凭外貌竞争已面临更高门槛。

图片

互联网兴起之前,偶像明星的选拔机制相对固定,主要依托两种路径:一是艺术院校出身的从业者凭借专业背景顺利进入演艺圈,二是由经纪公司或影视公司旗下的星探系统发掘潜力人才。这种体系化的选拔方式确保了偶像群体的颜值整体处于较高水准。尽管存在个别非正规渠道的"捷径"现象,但此类案例相对有限,且往往在行业中被自然淘汰,难以形成广泛影响。

图片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当下,进入娱乐圈的关键在于拥有足够的流量。无论是通过练习生体系、网络红人养成还是综艺节目造星,流量积累的路径愈发多元。只要累积足够的流量,便能突破重重关卡,偶像剧行业的大门自然向你敞开,其选拔门槛几乎为零。外貌条件不足无需担忧,粉丝群体可提供舆论支持,后期制作能够优化呈现效果,而先进的科技手段更可对初始形象进行精准重塑。

图片

科技手段的普及,正在成为偶像明星颜值普遍下滑的重要诱因。回望曾经被大众追忆的演艺偶像,他们或丰腴或纤瘦,或国色天香或清新脱俗,美的呈现不再受限于单一范式。而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美似乎被推向了标准化轨道,从娱乐圈明星到普通大众,都在遵循同一张脸模版进行自我修饰。这种趋同化审美不仅消解了个体特色,更导致整体视觉体验的失衡,进而引发诸如审美疲劳、身份认同困惑等一系列连锁问题。

图片

高清晰度的影像技术与无死角的拍摄方式,正成为偶像明星颜值表现受限的关键因素。相较于网红通过可控的物料输出、精准的拍摄角度选择以及非破坏性的后期修饰维持形象,明星的公众形象更受制于影视作品的4K画质呈现、活动时的密集镜头捕捉,以及日常生活的实时监控。这种全方位的高清放大镜效应,使得任何细微的颜值缺陷都难以隐藏。

图片

许多从网红转型为偶像明星的艺人,在惊艳众人后最终泯然众人,其失败往往源于从二次元向三次元的跃迁过程。除了人设陷阱与演技减分、颜值下滑等显性问题,观众对"普通"的吐槽与不满还另有隐情。近年来,偶像剧人设呈现出愈发夸张的趋势。古装偶像剧曾局限于江湖比帅、后宫争宠的范畴,如今连这两个场景都难以容纳主角的光芒。就像一块砖头坠落砸中十人,其中九人皆被贴上京城顶尖美男美女的标签,这种泛滥的颜值崇拜与角色塑造失衡,正是行业困境的缩影。

图片

近年来,“四海八荒第一美、第一帅”的称号频繁出现,似乎连人间都不足以容纳他们的光芒。如今,颜值与才华的巅峰已被奉为潮流标杆,其影响力之大,甚至让人感到难以承受的热度。

图片

如今,那位英俊潇洒的总裁在宽敞的卧室中苏醒,慵懒地伸展身躯后,便以言辞为武器展开商业博弈。

图片

观众一方面感受到偶像明星颜值的自然变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这些角色设定可能引发的尴尬反应,两者之间的落差感愈发明显。事实上,许多偶像剧已意识到此类人设的局限性,逐渐弱化主角的外貌特征。例如《苍兰诀》中将小兰花塑造成“白白胖胖不起眼的小仙女”形象,便有效缓解了观众对其容貌的过度关注与批评。

图片

相较于过往几代偶像明星,部分演员虽非传统意义上的俊美类型,却常被安排出演偶像剧中的普通角色。然而,在当前这个由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粉丝群体以夸张的赞美和精心修饰的宣传物料,将偶像形象推向了近乎脱离现实的巅峰。即便演员所饰演的角色本身并未强调极致颜值,粉丝依然通过各种渠道构建出一种超越角色本身的理想化人设。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演员仍有机会凭借出色演技弥补外貌不足,但当前的偶像明星群体中,普遍缺乏扎实的表演功底,反而更常被诟病为“技术性空心人”。面对镜头时,再完美的面容若缺乏生动表达,终究会因僵硬的表演而黯然失色,更何况部分演员本身就存在难以忽视的外貌缺陷。

图片

即使五官错位,再精致的脸庞也会沦为狰狞,观众的耐心恐怕只能维持半集。

图片

即便面容精致如画,若演技过于刻意造作、缺乏真实情感,便难以弥补表面的不足,更遑论外貌雷同的演员了。

图片

杨紫虽被冠以“普”之名,但其在偶像剧中的表现力足以证明实力,相比之下,白鹿的“普”似乎更具破坏性。然而,若演技粗糙与外貌普通并存,又怎能奢望拥有光明的前途呢?

图片

厌女风与资源咖的现象,正如开篇所提及的“四大普女”评选结果,实际上反映了那些能够获得平台S 资源的一线女偶像。

图片

在"普男"相关评选与讨论中,往往流于表面,既未能引发广泛共鸣,也缺乏深度剖析,最终沦为凑数游戏。

图片

此前在豆瓣娱乐小组内选择以丑男形象示人,仅限于自我满足,并未形成更广泛的影响。

图片

若以统一的颜值评判体系审视男女偶像群体,那些被普遍认为容貌普通的女明星,其对应的男性同行或许正是长期占据各大热播剧男主角的任嘉伦、成毅、罗云熙、许凯等演员。然而为何对这些演员的质疑声总是被忽视、反驳和混淆?这种现象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厌女’,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性别偏见。在当下内娱与全球市场中,无论粉丝群体还是普通观众,似乎都默认对男性偶像的颜值要求相较女性更为宽松,这种双重标准已形成根深蒂固的认知惯性。实际上,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倾向,在娱乐圈中具象化为男明星在片酬、资源分配及公众包容度上的系统性优势。

图片

在《千古玦尘》的讨论中,角色受欢迎程度的差异与争议往往引发观众对"普"的评判。这种现象与娱乐消费群体的性别构成密切相关,以女性为核心的观众群体在娱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她们普遍对同性角色有更严格的审视标准,而对异性则相对宽容,这种心理模式虽令人无奈却具有普遍性。值得注意的是,厌女心理本身并未呈现上升趋势,而是受益于女性意识觉醒而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当观众对某位演员的资源分配产生质疑时,"凭什么"的追问往往暗含着期待:要么演技足以支撑观众对角色的喜爱,要么通过持续的作品积累赢得市场认可,要么凭借与生俱来的外貌优势获得普遍赞誉。在偶像剧领域,美貌作为稀缺资源本应具有说服力,但当前内娱市场存在资本过度包装、流量泛滥、制作粗糙等问题,导致大量低质内容混迹其中。随着观众对208w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凭什么"的质疑已从演技延伸至外貌评判。即便拥有顶级造型团队、后期制作团队和医美资源的加持,那些占据行业高地的偶像明星依然难以在容貌层面获得大众认可,这种被戏称为"普"的评价,实则反映了观众对外貌与实力平衡的期待。

图片

相较前几年101系选秀引发的审美体系瓦解,如今悄然兴起的对"普通"的批评浪潮,或许值得更多期待。这至少说明大众审美正在重建边界,形成基本共识。然而,在这场看似理性的讨论中,依然存在大量模糊的概念与标准不一的评判,这种混沌反而给某些势力留下了操控空间,最终让原本的观众反馈异化为粉丝群体间的无序内耗。因此,对于日益荒诞的内娱生态,我们更应聚焦于其本质诉求——无论用何种表述,核心都在于内容本身必须具备匹配粉丝期待与制作资源的质感。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