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条》接棒!中国电影“法条宇宙”来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18更新:2025-09-14 06:50:43

2024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期间,电影《第二十条》的热映使得刑法第二十条中的正当防卫条款引发公众讨论。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特别指出,该片在春节档上映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并宣布将延续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推出包括《第十七条》(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第三条》(展现罪刑法定原则)及《第二十一条》(探讨紧急避险制度)在内的系列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同样围绕未成年人犯罪主题的《彷徨之刃》目前正进行院线放映,影片中父亲李长峰"法律会制裁他们,也会给他们机会"的台词,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形式呈现现实议题,与社会上频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形成呼应,其引发的广泛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第二十条》的上映,中国电影正式迈入"法条宇宙"的新纪元。除了期待,公众更迫切地追问着这一类型片的创作边界:这类题材究竟该聚焦哪些议题?又应当采用何种叙事方式?在《彷徨之刃》首映礼上,一位法律从业者观众展示了震撼数据——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达9.7万起。现场观众纷纷感叹"难以置信",更有网友戏称"这个数字比电影更令人震撼"。当影片落幕,许多观众主动向法律专家请教: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途径能帮助李长峰这样的角色?未成年犯罪问题究竟能否通过影视作品获得有效关注与解决?

这种震撼力也曾在《第二十条》热映期间引发热议。郝秀萍在天台上以无声的呼喊诠释"振聋发聩"的震撼,而雷佳音在法庭上的激情宣言不仅成为演技的高光时刻,更被观众视为解读"正当防卫"条款公平正义的核心。

从业界视角分析,《第二十条》等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引发的广泛讨论,正推动公众对法律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泰和泰(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常晶律师在《中国电影报道》采访中指出,此类聚焦法律法规与社会热点的创作,不仅强化了大众的法治观念,更提升了法律职业的社会形象。她认为,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呈现,使公众对法律工作产生更多信任与支持,为法治建设营造了积极的社会氛围。常晶律师特别提到,《第二十条》《彷徨之刃》等影片对校园霸凌、公车骚扰等社会问题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艺术表达能够激发公众对相关议题的深度思考,进而推动社会问题的改进与完善。

影响不仅局限于观众层面,业内人士对这类作品的观后感更显专业深度:“我们能更直观地感知公众对法律条文的理解现状,进而反思并优化法律科普的策略与内容。”常晶进一步指出,以真实案件为蓝本的影视作品,亦能激发法律从业者对司法实践的审视与讨论,通过总结案例经验助力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提升。随着《第十七条》《第三条》《第二十条》等影片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社会议题的创作方向与呈现方式引发广泛讨论。在《第二十条》热映期间,观众纷纷通过评论区向张艺谋导演提议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希望明年春节档能看到《第十七条》”的留言收获超万点赞。如今,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十七条》、诠释罪刑法定与疑罪从无原则的《第三条》,以及展现紧急避险法律原则的《第二十一条》已陆续进入创作筹备阶段。电影创作既需要推进,更需要精准把握尺度,当这一类型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跨界”创作者如何在艺术表达与法治内涵间实现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常晶律师指出,创作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要求创作者同时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与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在专业层面,"准确度"应作为此类影片的核心准则。法律法规的严谨表述、法律程序的完整呈现以及法律术语的规范使用,不仅决定了作品的专业性与可信度,更彰显了法律体系的庄严性。随着"法条电影宇宙"的拓展,创作者需在追求艺术价值的同时,坚守让观众形成正确法律认知与敬畏的创作原则。首要的是坚持真实性原则,影视作品应依托真实案例进行创作,确保情节发展与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同时需注重情感维度的挖掘,在展现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时,使观众能够感知法律背后的人性光辉与情感温度。

常晶律师特别指出,道德与伦理规范的遵循在创作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她强调创作者需恪守对他人隐私权及名誉权的尊重,防止因二次传播引发额外损害。作为兼具"从业者"与"观众"双重身份的法律工作者,常晶律师从实务中提炼出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的"第xx条"议题,期盼其能通过影视作品呈现,推动社会关注。以引发广泛讨论的"PUA第一案"为例,该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虐待罪存在直接关联。针对法律条文中"家庭成员"范围界定模糊的问题,该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现实背景,创新性地明确了该概念的适用边界。常晶律师解释称,虐待罪多发生于家庭及亲密关系等私域空间,易被忽视或掩盖。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呈现此类议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及亲密关系的认知,更能形成社会监督效应,促使人们主动规避潜在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等现象逐渐演变为威胁社会稳定的新兴问题。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侮辱罪与诽谤罪,知名律师常晶指出,将此类典型案例改编为影视作品,有助于公众更深入地理解诽谤罪的法律界定与社会危害。通过生动直观的影像呈现,观众可清晰认知诽谤罪的构成要素、司法认定标准及法律规制机制。这种艺术形式与法律传播的结合,不仅能够直面社会争议焦点,更能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