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点赞!他说要拍出真实的中国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67更新:2025-09-14 07:21:40

2011年,日本导演竹内亮首次来到中国,沿长江流域展开深度探访,完成纪实作品《长江天地大纪行》,由此开启了与这片土地的跨越国界的缘分。十年后,已在南京定居的他再度启动长江主题创作,通过镜头捕捉沿岸城市化进程与人文风貌的演变,最终形成新作《再会长江》。2024年4月,该片在日本首映便斩获文艺片票房冠军,创下日本影史纪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观影后表示:"这部作品以细腻的影像语言呈现了长江沿岸十年间的沧桑巨变,既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更展现了导演与民众以真诚为纽带,突破时空、语言与文化隔阂的跨域对话。"

竹内亮参与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的访谈,展现了他始终如一的创作理念。在节目中,他表示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展现中国过去十年的发展变迁,同时向日本及全球观众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形象。"拍长江是追星",他以这样独特的表述形容自己的创作初衷,"拍长江是追星,长江是我心中的明星"。尽管在东京出生长大,竹内亮对长江早有认知。受三国题材漫画与影视作品的影响,他对长江怀有深厚的情感与想象,"赤壁之战中有数百艘战船交战,日本没有如此宏大的河流,因此从小便渴望亲眼见证长江的壮丽"。正是基于这份向往,2011年他向NHK电视台提交了拍摄长江纪录片的提案,"因为想要了解长江,所以撰写了这个策划,也算是用公费实现追星的梦想"。

竹内亮多次往返中国,历时一年完成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的拍摄工作。该片在日本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在竹内亮心中仍存有两个未解之憾。他坦言:"由于语言障碍,只能依赖翻译,难以实现深入交流,这导致内容缺乏深度。"另一个遗憾则源于时间限制:"未能捕捉到长江源头的第一滴水,这是我始终无法释怀的缺憾。"

为弥补十年前未能完整记录长江的遗憾,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选择在十年后再次踏上旅程。从2021年启动筹备工作,至2023年完成拍摄,历时近两年半的创作周期。在《再会长江》这部作品中,他以镜头穿越上海外滩、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深入探访黄鹤楼、三峡大坝、虎跳峡、泸沽湖等标志性景观,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沱沱河。长达数千公里的拍摄路线展现了长江流域壮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令人叹为观止的山川景色通过影像传递,唤起观众对这条母亲河的深刻共鸣。

竹内亮坦言,正是由于当年游客稀少,才得以记录下诸多难得一见的“原生态”景观。他指出,许多画面在之后再也无法重现,这正是纪录片的独特魅力所在。谈及茨姆的变迁,他强调“最大的变化是自信”。十年后的这次重逢,他渴望捕捉的不仅是长江沿岸的绝美风光,更是那些平凡却鲜活的人物群像,特别是曾出现在十年前纪录片中的“老朋友们”。影片通过一幕幕令人动容的重逢场景,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呈现,人物在时光流转中的“蜕变与坚守”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长江航运变迁为观察视角的船长长江洪,尽管发际线有所后移,仍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摩梭女孩甄甄则从坚守传统习俗逐步转向接受现代婚姻观念,展现出思想观念的显著转变。这些个体的转变恰恰映射出中国社会深层次的演变轨迹。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特别指出,中国乡村的振兴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令他印象深刻,同时中国民众在思想层面和价值体系上也呈现出持续进步的趋势。

在众多令竹内亮牵挂的人物中,藏族女孩茨姆始终占据特殊位置。十年前,她还是香格里拉纳帕海边的放羊少女,对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应竹内亮的邀请,茨姆一家曾赴上海游览,这段经历成为她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在写给竹内亮与主持人阿部力的信中,17岁的茨姆曾这样表达心愿:"我渴望拥有一座宽敞漂亮的房子,并经营一家小客栈。"

十年前,茨姆写下的信件曾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份憧憬在十年后的今天终于开花结果。如今27岁的茨姆在香格里拉成功开设个人民宿,实现了最初的梦想。据竹内亮透露,这十年间他始终珍藏着茨姆的联系方式,却选择刻意保持距离,将所有的惊喜都留待重逢时刻揭晓。

竹内亮目睹了茨姆十年间令人震撼的蜕变,尤其是她如今蓬勃而生的自信气场。'十年前的茨姆对自己的人生缺乏主导权,始终在他人安排中随波逐流,而今却完全不一样了,她不仅掌握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思想也更加沉稳。'竹内亮感慨道,这种转变源于茨姆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为了实现民宿梦想,她默默在为他人经营的民宿中积累经验,学习运营管理之道。那次上海之旅或许成为关键契机,让梦想之火重新燃起,但最终成就的还是她以十年光阴换来的坚实基础。'

在十年后的重逢之后,竹内亮与茨姆持续保持着紧密联系。《再会长江》在日本公映期间,茨姆还参与了日本全国巡回宣传活动,赢得了日本观众的热烈反响。"这次出国经历成为茨姆人生中的首次国际之旅,也让她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多元化。"竹内亮对此表示。

竹内亮以"拍真实的中国给世界看"为创作理念,其发展历程堪称传奇。十年前还无法说中文的他,如今已能流利使用汉语,并作为地道的南京女婿与家人定居于此。十余年间,他持续通过镜头记录中国社会变迁,创作了《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好久不见,武汉》《走近大凉山》《后疫情时代》等多部作品,不仅推动了国际文化交流,更在2021年荣获美国《新闻周刊》日本版"世界最尊敬的100位日本人"称号,收获全球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态势最令竹内亮着迷,这成为他选择长期居住的理由。他指出,相较于日本过去十年相对静止的社会状态,中国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与变革的动能。通过持续拍摄纪录片,竹内亮希望向全球呈现自己见证的中国发展图景。他坦言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偏见,许多日本人对中国认知仍停留在数十年前。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他致力于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以影像传递真实的中国面貌。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视角的局限性,强调自己无法做到绝对中立,但会坚持如实记录所见所闻,避免刻意引导观众情绪,仅以客观镜头展现中国社会的动态变迁。

在纪录片《再会长江》的创作历程中,竹内亮正逐步接近其核心追求。谈及影片在日本的路演经历,他坦言最令他难忘的是观众群体的构成——一半是在日华人,另一半是普通日本民众。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影片中引发的笑与泪的共鸣却出奇地一致,"欢笑时全场共鸣,动容时集体落泪"。更令他惊喜的是,许多日本观众在观影后对中国产生了全新的认知,坦言"未曾料到中国发展速度如此惊人,也未曾想到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与我们如此贴近"。

谈及未来创作方向,竹内亮透露将继续拍摄系列纪录片,并表达了拍摄黄河题材作品的愿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